從孕晚期到孩子剛出生那段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凡是能引起胎兒那個“交感-腎上腺軸”過度興奮、或者導致他腦代謝出現紊亂、甚至是損害了突觸可塑性的這些高危因素,在咱們中醫看來,很多都可以歸結到“胎驚”這個範疇裡。
這些不良的刺激作為一種病理信息,並沒有隨著因素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會沿著“脈-絡-腦”這個網絡通道,持續地產生影響,干擾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古書上講的“入脈”了——病邪已經深入到經絡血脈的層次,在裡面伏著,悄悄地影響發育的根基。
![]()
- 母體過激,七情內傷
懷孕期間,母親若長期處於焦慮、抑鬱或易怒的狀態,這種“氣亂”會直接擾亂胎兒賴以生長的內環境,使孩子的交感-腎上腺軸被過早、過度地激活。
胎兒的神識在這種持續的不安中發育,出生後這種深植於脈絡的“驚”便表現為對感官刺激的異常敏感、交流迴避。核心就是神機受擾,難以與外境建立安穩的連接。
2. 胎毒蘊結,濁傷清竅
這裡的胎毒,在現代醫學來看是炎症因子、代謝毒素或環境污染物等通過胎盤影響了胎兒。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污濁之物會干擾清陽之氣上升至頭面官竅。
對於胎兒而言,這些“濁邪”直接干擾了正在精密構建的腦代謝與突觸可塑性,為日後語言發育遲緩、刻板行為等核心症狀埋下了伏筆。
![]()
3. 產程損傷,元神受挫
分娩過程中的意外,如臍帶繞頸、宮內窘迫、難產導致的新生兒窒息或腦損傷,是“胎驚”最直接、最劇烈的形式。
會使胎兒原本有序的神經發育進程遭遇重創。這種早期的大腦損傷,會深刻影響“神”的運轉,使孩子從生命之初就難以順利整合感官信息、學習社交互動,從而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特徵:神不守舍,目無所視,心無所應。
門診醫案
這個叫小林的8歲小男孩,3歲時便確診了自閉症。家長主訴孩子認知和理解能力很差,幾乎沒有主動語言交流,社交障礙非常嚴重。
情緒問題突出,容易因為各種小事焦慮、不順心的時候非常急躁易怒,同時又膽小易驚,存在明顯的刻板行為。
這孩子平時沒什麼精神,也不愛起來活動,對周圍事物表現的非常淡漠。晚上總是睡眠不好,容易驚醒。偏好甜食,主食量少,食後偶有腹脹。大便時常稀溏,小便清長。
![]()
舌頭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厚膩。
辨證:髓海不足,痰濁內生,上蒙清竅,竅閉神鬱。
開方: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懷山藥、紫河車、石菖蒲、遠志、鬱金、煅龍骨、煅牡蠣、生薑、大棗等。
治療轉歸
兩週後復診:家長反映孩子精神稍好轉,食慾略有增加,大便次數減少,但仍偏稀。急躁情緒稍有緩和,夜間驚醒次數減少。語言與社交未見明顯變化。
守前方,微調藥量,去人參,改太子參,加益智仁。
![]()
一月後復診:面色較前稍有潤澤,食慾明顯改善,腹脹消失,大便基本成形。焦慮情緒進一步減輕,刻板行為頻率有所下降。能偶爾在要求下發出單音。
此脾胃功能漸復,氣血生化有源。前方加鹿角膠。
三月後復診:體重有所增加,精神狀態持續好轉,膽小恐懼情況改善,對家人的呼喚開始有轉頭、注視等反應。能模仿說少量詞語。
調整方劑,以六君子湯合左歸丸加減為主,重在健脾益氣、滋補腎陰,佐以化痰開竅。
治療思路
還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這孩子母親哭著說自己當時生這孩子的時候產前焦慮非常嚴重,非常自責,覺得都是自己才讓孩子出問題的。
我們談論“母體過激,七情內傷”,是為了強調孕期保持情緒平穩的重要性,並呼籲家庭和社會給予孕婦更多的支持與關懷——因為她的情緒狀態關係到兩個人的健康。
一位母親在孕期承受的壓力,本身往往就來自於外界的諸多壓力源,她是需要被理解和幫助的對象,而不是被審判的元兇。
將責任簡單地推給母親,是一種片面且有害的陳舊觀念。這是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交織的結果,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