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姜昆和馬志明一起露面狀態刷屏了,75歲的姜昆頭髮烏黑特精神,80歲的馬志明白髮多了,走路也有點晃,明明只差5歲看着卻像隔了一輩。[玫瑰]
最讓人意外的是倆人之前因為郭德綱的事鬧過不愉快,這次居然手挽手出現關係好得很!大家都好奇他們難道沒鬧掰嗎?
75歲的姜昆和80歲的馬志明站在一起,雖然實際年齡只差五歲,但一個頭髮烏黑、精神飽滿,另一個則白髮蒼蒼、需要攙扶,這種反差讓人不禁好奇背後的原因。
仔細了解後發現,這種差異其實源於兩人不同的生活節奏和藝術追求,姜昆自2006年擔任曲協主席後,逐漸減少了舞台演出,特別是2015年後幾乎淡出公眾視野。
2023年正式退休後,他過上了規律的老年生活,每天清晨六點起床練聲,晚上十點準時休息,平時喜歡逛菜市場、品茶練字,含飴弄孫,生活節奏舒緩而充實。
相比之下馬志明始終活躍在相聲表演第一線,即便年過八旬,他依然頻繁參與各類演出和節目錄製,經常為了打磨一個傳統段子熬夜到凌晨。
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加上早年腰椎手術留下的後遺症,讓他的身體狀況顯得更為吃力,左手不時顫抖,說話時中氣也不如從前。
有趣的是儘管二人在藝術理念上存在明顯差異,但私交卻一直保持融洽,2006年姜昆發起“反三俗”運動時,雖未點名,但輿論普遍認為此舉針對郭德綱的表演風格。
馬志明則多次公開肯定郭德綱對相聲藝術的貢獻,甚至稱其為“馬派傳人”,這種藝術觀念的分歧,恰恰體現了相聲藝術的多元生態。
姜昆更像一位“探索者”,75歲高齡仍在研究短視頻和網絡熱點,思考如何讓傳統藝術與新時代接軌。
而出身相聲世家的馬志明,則始終保持着對傳統的堅守,曾為了一句台詞的準確性翻閱七本古籍。
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他們的藝術貢獻上,姜昆參與的相聲綜藝吸引了年輕觀眾關注傳統藝術,馬志明主編的《相聲藝術教程》則成為專業院校指定教材,為相聲傳承夯實了基礎。
當下相聲界的觀眾構成也印證了這種互補的價值,傳統相聲的觀眾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而創新相聲則更受年輕人青睞。
這說明藝術發展既需要向前探索的活力,也離不開守住根基的定力, 看着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走過劇場長廊的畫面,讓人感受到藝術傳承的溫暖。
姜昆扶着馬志明時的小心翼翼,馬志明談及相聲時眼中閃爍的光芒,都在訴說著同一個道理,無論選擇何種道路,對藝術的熱愛始終是相通的。
新聞一經發出不,網友們紛紛發出自己的想法。
“姜昆老師這狀態我慕了,75歲頭髮還這麼黑,精神頭比我都足,看來退休生活真養人啊!”
“這是我夢想的退休生活了,品茶練字,含飴弄孫,壓力小自然顯年輕。”
“馬志明老師雖然看着滄桑,但人家是為藝術操勞的,這種付出更讓人敬佩,這才是老藝術家的風骨。”
“姜昆老師是‘與時俱進’的代表,一直在擁抱新變化,而馬志明老師是‘守正出新’,死磕傳統技藝,說白了,就是一個往前看,一個往後看,沒有誰對誰錯。”
“數據不會騙人,姜昆參與的相聲綜藝吸引年輕人,馬老師編的教材培養專業演員,這說明藝術發展需要兩條腿,缺一不可啊。”
“當年因為支持郭德綱的事,師徒倆立場那麼對立,現在還能這麼和睦,真是沒想到!”
“這說明真正的大家格局大,藝術觀點不同不影響私交和尊重,人家心裡裝的是相聲這門藝術的大局,不是個人那點恩怨。”
“馬志明老師當年在郭德綱最難的時候站出來支持,這份情誼和眼光,現在看真是沒看錯人。”
“一個像春風,活力和煦,吹開百花,讓相聲被更多年輕人喜愛,一個似秋月,沉靜厚重,堅守着傳統的清輝,春風和秋月,各有各的美,共同構成了藝術的四季。”
“姜昆讓我們看到相聲能有多年輕,馬志明則讓我們記住相聲該有多深厚。”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活法。”
對於姜昆和馬志明老師展現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和藝術道路,您更欣賞哪一種?如果您到了晚年,會更傾向於選擇哪種生活方式呢?
信息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