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AD計劃作為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的核心,旨在開發超越現有第五代機的平台,包括有人駕駛戰鬥機和協作無人系統。
從啟動之初,美國空軍就定位其為應對印太地區作戰需求的關鍵工具,因為當前F-22和F-35在航程和載荷上難以滿足遠距離高強度任務。
相比第五代機依賴單一隱身和多任務整合,第六代強調體系化作戰,通過人工智能和無人僚機實現分布式打擊,這在理論上能提升生存性和壓力施加能力。但實際推進中,美國空軍發現設計方案難以平衡性能與成本,導致項目在2024年夏季被前空軍部長肯德爾下令暫停審視。
NGAD預估總投資巨大,2025財年預算請求中,僅有人機部分就需27億美元,協作無人系統額外5.57億美元,整個五年計劃達196億美元。這遠超F-35開發階段的開支,因為NGAD融入自適應引擎和量子傳感器等新技術,需要全新供應鏈和測試設施。
美國國會報告指出,這種高額支出在軍費整體緊縮環境下難以持續,尤其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強調壓縮開支,將NGAD優先級置於疑問中。
技術層面,空軍內部評估顯示,原方案在適應分散部署時矛盾突出,如隱身塗層維護依賴固定大型設備,無法快速空運到島嶼基地,這與第五代機相對穩定的後勤模式形成對比。
空軍少將戴爾·懷特作為負責戰鬥機和先進飛機項目的執行官,在2025年3月空軍協會戰爭研討會上明確表態,NGAD對未來空中優勢不可或缺。
他指出,在太平洋地區面對高端對手時,現有機隊易受密集導彈威脅干擾,如果缺少NGAD,空軍將難以維持持續壓制,無法有效實現政策意圖。
懷特的表述雖未直指具體國家,但意圖指向西太平洋潛在衝突,強調擁有NGAD的作戰場景能顯著降低風險,提供主導地位。
這與空軍報告一致,模擬演習顯示純遠程部隊在高節奏對抗中失敗率高,需要近距滲透和無人協作來彌補。
2024年下半年,美國空軍開展內部深度審視,包括風洞實驗和數字模擬,驗證NGAD在印太環境下的必要性。中國在2024年12月曝光兩款隱形飛機原型,進一步刺激美國決策層,認為這可能成為NGAD的潛在對手,推動項目加速。
2025年1月,國會研究服務報告詳述NGAD家族系統,包括協作無人飛機作為忠誠僚機,能與有人機協同執行偵察干擾任務。
這不同於第五代機的輔助無人機,NGAD追求更高自主性,通過AI實時調整戰術,提升整體效能。但審視也暴露問題,如自適應循環引擎在不同高度切換模式時穩定性不足,導致原型延遲。
2025年3月,美國空軍在研討會宣布研究確認NGAD無可替代,隨後授予波音公司F-47合同,價值超過200億美元,進入工程製造開發階段。
與洛克希德以往主導F-22和F-35不同,波音F-47強調簡化自適應引擎,減少複雜性,同時保持長航程和高速機動。空軍計劃通過分批採購降低單價,但預估仍高達數億美元一架,這在國會辯論中引發質疑,部分議員擔心與海軍F/A-XX項目重複投資。
基礎設施配套成為推進重點。美國空軍投資翻新天寧島機場和關島防空體系,建造多層導彈攔截陣地和雷達網,以支持敏捷作戰概念。這與以往集中基地模式不同,旨在分散風險,提高部隊在受威脅環境下的轉移靈活性。
但工程細節顯示,地質問題導致部分設施延誤,環保評估進一步拖慢進度。空軍演習驗證,這種體系能提升生存率,卻對NGAD依賴強烈,無法獨立應對飽和攻擊。
NGAD追求自愈網絡天線,能自動重路由信號,抵抗電子戰干擾,這在更新換代中代表主動防禦躍升。
2025財年運營計劃中,空軍意圖支出24億美元用於F-47,國會通過法案額外提供4億美元加速生產,但資金可義務至2029年,支出至2034年。這顯示項目雖獲支持,卻面臨長期不確定性。
空軍請求2026財年25.8億美元,繼續引擎開發,但通用電氣和普惠合作中,熱管理難題持續,完整集成需額外時間。海軍版NGAD排除洛克希德,聚焦北諾普·格魯曼,可能與空軍共享技術,但部門競爭加劇資源分配。
中國空軍通過高效迭代積累優勢,而美國內部審批層層疊加,延緩決策。NGAD雖重啟,卻在成本和技術上留有隱患,無法短期追平差距。
美國試圖通過NGAD在西太平洋施加壓力,但項目難題暴露衰退跡象。盟友聯合演習如美日法航母活動雖規模大,卻難掩協調短板。懷特少將的“大仗”言論,凸顯美國備戰意圖,卻忽略內部矛盾。
NGAD進入生產準備,空軍強調F-47將橋接F-22退役,但引擎延遲至2030年,區域競爭加劇。美國空軍需數百架新機維持實力,卻在財政緊縮下步履維艱。
這從側面印證,中國空軍前沿技術積累已佔據主動,美國追趕之路漫長而曲折。
NGAD雖代表更新換代,卻難以逆轉平衡傾斜。
參考資料
樞密院十號:“全球首款六代機”B-21首飛,背後信息量超大 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