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關注點軍事新聞的朋友,最近的目光估計齊刷刷地投向了海南三亞那片湛藍的海域。
![]()
為啥?因為咱們的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首艘完全自主設計的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它的服役真的進入了“讀秒階段”。
到底是哪3個細節呢?
細節一:福建艦的新動向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在,咱們算是“眼見”了。
6月,福建省政府明確披露福建艦舷號為18,並確認其採用常規動力電磁彈射技術,為全球首創。
![]()
9月,殲- 35、空警- 600 和殲- 15T 三型艦載機已成功完成在福建艦的首次電磁彈射起飛和阻攔著艦,驗證了系統適配性。
這個“18”數字,就像是軍艦的“身份證號”,一旦正式噴塗上去,就意味著這艘巨艦已經完成了所有測試和準備工作,獲得了國家承認的“戶口”,只待授旗儀式,便可正式加入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
![]()
當然,這只是基於現有信息的合理推測,最終確切時間還需以官方發佈為準,但種種跡象表明,我們離那個激動人心的日子,確實非常非常近了。
這種“穩”,讓大家吃了定心丸。
細節二:艦載體系的“全家福”
如果說第一個細節是“面子”上的儀式感,那第二個細節就是“裡子”上的硬核實力了。
福建艦最引人矚目、也是它與前兩艘航母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它身上那套神秘的“電磁彈射系統”。
過去,航母讓艦載機起飛,無非兩種方式:要么像遼寧艦、山東艦那樣,靠著甲板前端翹起的“滑躍式甲板”,讓飛機自己“使勁蹦出去”;
![]()
要么像美國航母那樣,用強大的蒸汽動力或者電力,像彈弓一樣把飛機“彈射出去”。
滑躍起飛簡單可靠,但有個硬傷:飛機重量受限,燃油和彈藥不能滿載,嚴重影響作戰效率和航程。而彈射起飛,尤其是更先進的電磁彈射,效率要高得多。
但電磁彈射這玩意兒,技術門檻極高,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只有核動力航母才能“玩得轉”,因為需要巨大的能量供應。
![]()
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就是用的電磁彈射,可偏偏問題不斷,故障率高得讓人頭疼,甚至成了其形成戰鬥力的最大絆腳石。
可咱們的福建艦,是一艘常規動力航母。
這就奇了,常規動力怎麼滿足電磁彈射那“嗷嗷待哺”的電力需求?這就要提到一個關鍵人物和他帶領的團隊了——馬偉明院士。
![]()
他們另闢蹊徑,沒有跟著美國的技術路線走,而是自主研發成功了“中壓直流供電技術”。
這套技術好比給航母裝上了一顆更高效、更穩定的“心臟”和“血管系統”,能夠在不依賴核動力的情況下,精準、高效地提供電磁彈射所需的巨大能量。
這就實現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突破:常規動力航母,配上了最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
![]()
而且,從海試情況看,咱們這套系統表現得相當穩定,用“一次比一次順利”來形容並不為過。
這無疑意味著,我們在航母關鍵技術上,不僅追上了世界最前沿,甚至在穩定性和實用性方面,可能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
技術突破最終要落到裝備上。
這次福建艦即將配屬的艦載機“全家福”:兩架殲-35、兩架殲-15T(彈射型)、兩架空警-600、兩架直升機,
這個配置,涵蓋了製空、對海對地攻擊、預警指揮、搜救反潛等所有關鍵任務模塊。
![]()
這意味著福建艦從服役第一天起,就具備了一套完整、立體的攻防體系,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的作戰平台,而不是需要慢慢摸索的試驗品。
它展示的,是一種“即插即用”的實戰化能力。
細節三:三航母時代的“輪值班表”
福建艦的入列,絕不僅僅是海軍大家庭裡多了一艘船那麼簡單。
它的到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中國海軍正式邁入了“三航母時代”。可別小看這個“三”字。
在此之前,我們有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聽起來不少,但航母這種龐然大物,需要定期的維護、保養、訓練,不可能永遠在海上漂著。
![]()
兩艘航母,往往意味著當一艘在執行任務時,另一艘可能在進行維修或訓練,很難保證任何時候都有一艘航母處於戰備值班狀態,總會出現“空檔期”。
但福建艦來了,情況就徹底改變了。
三艘航母,就可以形成一個非常理想的“輪班”機制:一艘在前沿部署,執行戰備任務;一艘在後方進行訓練,保持人員熟練度;另一艘則在船廠進行定期大修和維護。
![]()
這樣就能確保365天,無論何時,至少有一個航母戰鬥群能夠在關鍵海域保持存在,實現“全天候戰備”。
這種持續存在的能力,是遠洋海軍的核心標誌之一。
再往大了看,福建艦的誕生,不僅僅是一座浮動的軍事基地,更是一場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大閱兵”。
![]()
從特種鋼材到復合材料,從雷達電子到電磁彈射裝置,從信息系統到艦載機起降設備……幾乎涵蓋了所有高端工業門類。
它雄辯地證明,中國製造已經不再是“襯衫換飛機”的年代,我們不僅能造出巨輪,更能造出技術含量最高的“工業明珠”,而且擁有完全自主、不受制於人的完整產業鏈。
這種體系性的優勢,才是未來持續發展更先進裝備的堅實基礎。
![]()
但我們也得清醒地認識到,福建艦的入列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接下來,三艘航母如何協同作戰,不同型號的艦載機如何高效調度,遠洋補給、人員訓練、指揮體系如何進一步優化,這些都是需要持續探索和解決的課題。
可以確定是,中國走向深藍的夢想,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