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裡的C位迷思:鍾楚曦風波照見的名利場真相

上海VOGUE盛典的聚光燈熄滅後,一張群星合影卻在網絡世界點燃了硝煙。鍾楚曦因站在劉亦菲身側的視覺中心位置,被捲入“搶C位”的輿論漩渦,社交賬號評論區迅速被“野心外露”“咖位不配”的指責淹沒,甚至衍生出“鐘杵C”這樣的嘲諷標籤。

這場風波早已超越站位本身,成為映照娛樂圈規則與輿論生態的一面棱鏡。

爭議的核心圍繞“資格匹配”與“現場應對”展開。從行業潛規則看,同場的周冬雨、馬思純手握金馬獎影后桂冠,張小斐憑《你好,李煥英》斬獲金雞獎,而鍾楚曦雖有《芳華》等代表作,卻缺乏同級主流獎項加持。

當她的位置優於三位影后,自然觸碰了“論資排輩”的敏感神經。

現場視頻顯示,在主編劉沖引導劉亦菲、楊冪入場時,鍾楚曦身著寬達一米的古董禮服未主動挪位,導致中心區域擁擠,劉沖甚至不慎踩到劉亦菲裙擺,這與古力娜扎主動讓行、龔俊退至後排的舉動形成鮮明對比,被解讀為“缺乏眼力見”。

但這場指責狂歡中,諸多細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主辦方事後澄清,站位係綜合品牌調性與視覺效果提前規劃,並非藝人個人主導。

鍾楚曦當天所穿的1987年Nina Ricci古董高定,本身俱有稀缺性與時尚符號價值,其造型契合盛典主題,這或許是主辦方考量的重要因素。

更值得玩味的是,類似場景中性別評價的雙重標準——此前多位男藝人的站位爭議從未引發如此規模的聲討,而鍾楚曦的“不謙讓”卻被上綱上線至人品批判。

回望娛樂圈發展史,“C位之爭”從未停歇。 2017年芭莎慈善夜上,張韶涵因被擠至中心位置,即便捐出70萬元仍遭群嘲,主編蘇芒那句“往下蹲點”的指令成為經典爭議場景。

這些事件的共性在於,C位早已超越物理位置,成為咖位、資源與商業價值的隱性名片。品牌方通過站位判斷藝人市場號召力,製片方藉此評估演員行業地位,使得合影區淪為無聲的資源角力場。輿論的發酵更暴露了網絡環境的“審判欲”。

部分網友截取視頻片段斷章取義,將鍾楚曦與馬思純的正常交流曲解為“刻意無視他人”;營銷號用“心機”“沒規矩”等標籤煽動情緒,甚至翻出陳年舊事連帶攻擊。

當王耀慶在另一活動中刻意重複“搶”字影射此事,更將爭議推向高潮,即便其工作室澄清為口誤,也難掩輿論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

這種脫離語境的苛責,早已偏離合理質疑的邊界,滑向網絡暴力的狂歡。

值得深思的是,公眾對“站位規矩”的執念,實則是現實秩序在娛樂圈的投射。就像職場中對“論資排輩”的糾結,人們習慣性用“是否守規矩”評判他人行為。

但時尚盛典本應聚焦審美與創意,而非將合影異化為等級排序的舞台。

鍾楚曦的爭議恰恰說明,當行業規則凌駕於作品本身,當鏡頭焦點取代專業價值,娛樂圈的評價體系便陷入了本末倒置的困境。

聚光燈下的站位終會褪色,真正的“C位”從來不是搶來的。辛芷蕾憑威尼斯電影節獎項從群封躍升至單人封面的經歷證明,作品才是藝人最硬的底氣。

當輿論不再拿著放大鏡審視合影細節,當行業不再用站位定義價值,娛樂圈才能回歸創作本身。

鍾楚曦的C位風波終會平息,但它留下的追問值得銘記:比起照片裡的中心位置,我們更該關注的,是演員在作品中的光芒。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