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台灣進入快車道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晨楓】

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中國人民的強烈願望,但長期以來,台灣統一似乎只是遙遠的可能性。近來種種跡象表明,台灣統一可能進入快車道了。

新華社從10月26日起,一連三天發表署名“鐘台文”的重磅文章,勾勒統一後的台灣前景,雖然沒有列出時間表,但加大推進兩岸統一顯然已經排上議程。

三篇文章先以歷史和戰後法理,確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再提出統一的各種利好和統一後的施政設計,最後定調統一勢不可擋。這說明,統一不再停留於輿論造勢,而是具有路線圖和施政構想。

在第一篇《台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裡,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條款》, 強調“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明確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可以坐下來談。

第二篇《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闡述了統一後的初步施政設計和經濟利好的美好圖景,提出“愛國者治台”、高度自治,“廣大台灣同胞可以真正當家做主”,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愛國者治台”是重要的提法。這是根據香港回歸後“港人治港”到“愛國者治港”的經驗,是對“一國兩制”的重要更新。 “反中亂港分子”在香港黑暴中興妖風、作惡浪的歷史絕不讓在台灣重演。

統一對台灣利好。台灣財政盡可用之於民,盡享國家整體資源;台灣商品進入大陸將全部零關稅,台企可依託大陸雄厚的資金、龐大的市場加大發展;兩岸產業鏈將深度融合,台灣芯片、精密機械等產業可與大陸互補。

第三篇《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強調,統一不是選擇,而是必然。 “祖國大陸的實力決定了’台獨’分裂沒有出路、統一不可抗拒,決定了外部干涉不會得逞”,兩岸應該坐下來談,談出合理的“兩制”台灣方案。

三篇文章發表在中美釜山峰會前夜,這也是中國以法定形式設定台灣光復紀念日、提出“統一後台灣有七個’更好’”、喊出“我是中國人”的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時候,重慶公安局對沈伯洋立案偵查更是凸顯大陸對台灣的主權和司法管轄權。

有意思的是,在釜山峰會前夕,外界對中美是否會談及台灣問題多有猜測。在歷次中美峰會中,台灣議題很少不提,經常被賦予“最敏感、最關鍵”的地位。但這次釜山峰會後,特朗普在回程飛機上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提到台灣,也沒有被討論。”新華社通稿裡也沒有提到台灣。

特朗普倒是準備峰會上提及台灣議題的。在從日本飛往韓國的路上,他說到:“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會談到台灣,我不確定。他(中國領導人)可能想問一下。但也沒什麼好問的。台灣就是台灣。”

元首級峰會涉及的是戰略層面的問題,技術性問題留給事務級的部長會談。台灣問題依然對中國至關重要,但台灣問題的解決已經“去美國化”了。或者說,中國的解決路線已經不需要美國的“合作”,對美國的干擾則有強有力的反制措施。

中國對於台灣統一進程的掌控越來越主動、全面,“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再只是姿態,也有能力貫徹,不再需要追著外國政府表態。這是中美峰會上不再必談台灣問題的關鍵。

特朗普說將於2026年4月訪華,有人推測,台灣問題將在那時提出,中國將要求美國從“不支持台獨”立場轉變為“反對台獨”。實際上,“台灣關係不是中美關係的全部”或許才是主旨。特朗普訪華如果成行,談出中國樂見的結果很好,不談也沒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台灣已經“不是問題”——這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新現實。

10月30日,特朗普在離開韓國的“空軍一號”飛機上受訪時數次表示,兩人的談話未涉及台灣課題。 聯合早報視頻截圖

外界不斷猜測,中國有“2027大限”,要在建軍100週年的時候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也有猜測2049年的。

台灣是中國的,這是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的現實。台灣尚未統一是內戰遺留的問題。台灣一定要統一,但統一併無時間表。中國人民已經等了76年,不會無限期等下去,但也未必需要劃定截止期。

三篇雄文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如果台灣是牛,統一是水的話,牛最終是必須喝水的。和平統一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利好前景不可限量。但執迷不悟的話,就只有牛不喝水強按頭了。

要知道,牛不喝水強按頭是需要實力的,而大陸具有這樣的實力已經是無可置疑的現實。

武裝統一從來就是選項之一。但曾經有一個時候,千軍萬馬過海峽是唯一現實的武統選項。啟動門檻高,行動代價大,結果雖然肯定是台灣回歸,但過程高度不確定,美日軍事干預的影響很大,台軍在裝備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在1990年代初,台灣空軍的150架F-16和60架幻影2000是不容忽視的空中威脅,那還是解放軍空軍尚未徹底走出“殲-6萬歲”的時代。

現在,啟動武統的政治門檻依然很高,但軍事門檻極大降低。歷次“聯合利劍”演習充分展示了“打、封、登”的各種選項,東部戰區台海前沿部隊“就地攻擊”的實力就足夠壓垮台軍防禦。

台灣把“武力拒統”的希望寄託在美日干預上。日本不乏“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叫囂,但日本早就過了還有可能為台灣提供安全保障的時代,而是進入了祈禱不要“日本有事”的時代。

美國曾經自信在台海具有絕對海空優勢,但早在2015年,蘭德公司的報告《美中軍力打分卡》就清楚地提醒:美軍在台海已經沒有優勢了,這才有把對中國軍事壓力的重點轉向南海的提議。但是在不久前的報告《穩定美中關係》中,蘭德坦承: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勢已經失去,介入台海得不償失,對台海戰事不敢有所反應則必然造成美國威信盡失。換句話說,“戰略模糊”已經演變成“戰略尷尬”。

美國軍事力量不足以支持“戰略清晰”,實際上已經不足以支持“戰略模糊”了。因此,蘭德提議美國有條件地支持“漸進式統一”,明確表態“拒絕支持台灣獨立、永久分離,或抵制和平統一”,揚棄在台海的零和思維,以避免中美爆發全面軍事衝突。

這是蘭德和美國“深層政府”認清大勢的結果。九三閱兵中展示的裝備早就不以解放台灣為背景,而是直奔控制西太平洋甚至更遠的戰略縱深而去。

解放軍和海警的繞台警巡和實戰訓練常態化,到了美國祇能“表達關切”但無計可施的時候了。美軍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動則成為“被圍觀”,鏽跡斑斑的戰艦與其說是顯示威力,不如說是丟人現眼。美國對台“過度軍售”也失去意義。美國根本不可能出錢武裝台灣,台灣根本沒有錢與大陸拼軍購,美國也不再有能實質性幫助“武裝拒統”的武器可以出售。

在更大層面上,美國不斷啟動除了熱戰之外的各種“大殺器”,但中國在關稅戰裡的強韌逆襲,在稀土戰中的意外震撼,在芯片戰中的破圈發展,連對留學生的限流打壓也成為自傷拳,意味著美國把壓制中國的彈藥打空了,而自己的食物鏈頂端位置反而岌岌可危。

“十五五”特別強調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不僅是打破封鎖的需要,也是經濟升級轉型的需要。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發現,在2023年,中國科學家在中美聯合研究中擔任主導的比例已達45%,比2010年的30%大幅度上升。若這一趨勢持續,中國對科學的貢獻有望在2027或2028年與美國持平,也就是中美在聯合科研中分佔相同的領導比例。

中國除了加大貨幣互換協議,還在加速建設自主可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中國還在壯大戰略威懾力量,九三閱兵中可見一斑。

中國不開空頭支票,“十五五”完成的時候,或許是中國對美國“核繳械”的時候。這裡的“核”包括字面意義上的“狹義核武器”和經濟、科技、金融方面的“廣義核武器”。

台灣確實“不是問題”了。可笑台灣當局自不量力,還敢妄言——重慶公安局立案偵查沈伯洋意味著大陸才是“麻煩製造者”——殊不知蝦米才製造麻煩,蛟龍只翻江倒海。

另一方面,台灣島內政治走向也在出現微妙變化。

民進黨依然篡居凱達格蘭大道,賴清德還蠢蠢欲動要搞“務實台獨”,但國民黨有了新的黨主席鄭麗文。

鄭麗文由綠轉藍,早年作為民進黨積極分子,猛烈抨擊政壇黑暗和貪腐,在撞上民進黨內黑幕後,憤而轉投國民黨。此後鄭麗文因為伶牙俐齒的媒體人本色而在黨內迅速躥升,並在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面臨關燈歇業的暗淡前景的時候,一躍超過黨內建制派,成為國民黨的新希望。

中國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

鄭麗文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直呼“我是中國人”,並鼓勵台灣人都擁抱“我是中國人”。她公開反對提高台灣防衛預算,認為應該積極謀求兩岸和平,化解兩岸的緊張與衝突。她在大陸有“統一女神”之稱,在島內則引起輿論大嘩,甚至引起如果鄭麗文贏得2026年地方大选和2028年島內大選的話,是否代表台灣主流民意的爭論。

鄭麗文當選為國民黨主席,代表的就是黨內主流,至少黨內主流不反對她的政治理念。如果鄭麗文在2028年島內大選中獲勝,代表的就是島內主流民意,至少島內主流民意不反對她的政治理念。

台灣主流民意不由民進黨和親獨媒體決定,兩岸也不是鄭麗文的唯一議題,鄭麗文代表的是黨內改革和反對“台獨”的統一。重整黨務,重返基層,推陳出新,給國民黨帶來新鮮血液,這些是鄭麗文的島內政治議題的主體。她還提出“縣市黨部主委直選”等具體的改革方案。但她高調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多次直呼“我是中國人”的立場,這些公開“親統”立場對她的黨內當選也舉足輕重,暗示國民黨內對統獨議題的認知變化。

中共對鄭麗文的當選發出賀電,期望兩黨堅持共同政治基礎,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鄭麗文在復電中表示,國共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應該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

兩岸政治從來都是島內政治的最大議題之一。國民黨建制派因為在兩岸議題上“打不過”民進黨,而逐步淡化傳統統派立場,但在民生和經濟議題上又乏善可陳,最後淪為訴求模糊、組織渙散、不得人心的夕陽組織。

作為國民黨的新主席,鄭麗文強調,國民黨希​​望兩岸和解合作,“大家已經認知到賴清德的兩岸政策是死胡同,抗中牌已徹底失靈,六成民眾已經反感、不想再玩這套。”

對於“紅統”標籤,鄭麗文強調,國民黨擁有正確的兩岸政策,相信也是區域與國際社會的期待,“我們不做麻煩製造者,我們不會淪為地緣政治的犧牲者……我就是講給國際社會聽的、國際友人聽的,而且我知道他們都在聽,對美國的關係就當然是如此。”

如果鄭麗文能帶領國民黨使得台灣擁抱“我是中國人”的話,那很好;做不到,也沒關係。台灣統一併不取決於藍營重回凱達格蘭大道,藍營重回凱達格蘭大道甚至不能保證重啟兩岸統一的政治進程。

但統一的車輪已經開始滾動,統一的大勢不可阻擋,誰都不應該對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決心和能力有任何懷疑——這是時代的信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