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能影響壽命!醫生提醒:65歲以後,牢記運動“6不要”

有些人上了年紀,想著“動一動就長壽”,於是跑步、跳繩、快走一個不落,甚至還模仿年輕人做深蹲、推舉。不動怕老,動多怕傷,中老年運動若無節制,反倒容易造成反效果。中醫有言:“動則生陽,過動耗氣。”你是不是也在擔心年紀大了動得太少,又怕動多了有風險?今天老夫就用過來人的經驗,講講65歲以後,運動千萬別忽略的“六不要”。

一、不要空腹運動,易耗氣傷胃

清晨起得早固然好,有人習慣空腹去晨跑,結果回來手腳發涼、頭昏眼花。這就是“胃無養,氣無源”的表現。年老之人脾胃本虛,若空腹耗力,便如空壺煮茶——焉能香氣四溢?

可曾有此經驗?跑著跑著就心慌腳軟?倘若晨間先以一杯溫水或半根香蕉墊底,再活動,氣血方能隨筋動,養而不損。

中醫講“胃為後天之本”,運動過早、過急,不僅減少精氣,還會動風生寒,埋下遠慮。

二、不要劇烈追累,耗陽傷筋

有人堅持每天快走上萬步,說是“走出來的健康”。可你知道嗎?過度長時間勞累,會令中氣受虛,反而走得越多,身體越空。

65歲以後,運動應緩應穩,身微汗、心不亂才是上策。氣血脆弱,不能負荷大強度。如果一次鍛煉後要躺兩天來恢復,那說明運動方式出了偏差。

你不妨試試散步太極、八段錦、慢練氣功等溫和方式,活動筋骨而不擾陽氣,氣養得住,壽才養得久。

三、不要關節負重,慎防骨節磨損

上了年紀,骨骼漸虛,關節軟骨更易磨損。如果這時還做負重深蹲、硬拉、爬樓挑戰,就極易引發膝關節勞損,腰椎突出等慢性隱患。

有否遇過走樓梯膝蓋隱痛?那可不是老化,而是“過度用之不當”。靜則不通,動則適中補通。中醫稱“腎主骨”,年過六旬,腎精已虧,就該避免過重負荷於骨節之上。

以體輕步穩為上,以流暢順柔為要,運動是一種養,不是挑戰極限的工具。

四、不要午後暴晒,陽氣最怕外耗

還有人喜歡中午運動,說是紫外線殺菌,還能多出點汗。你可知道中醫講“午時一陽生”,是陽氣內藏、應靜養調息的時段,若此時反披日頭走長道,不傷火神也傷神疲。

如果多次午後鍛煉後感覺無力、煩躁、皮膚乾燥,那就是“陽耗於外,津脫於內”的信號拉響了。

運動時間應設於清晨與黃昏,一為生陽,一為收斂,兩相調和,自得其正氣。

五、 不要每次時間過長,適量即佳

運動非“多即益”,尤其是上年紀的身體,更需有度。一小時為上限,每次小汗即止,不請疲勞為貴。

氣機若傷,就像水車斷了軸,越壓越沉。你是否每次鍛煉都喊“流點汗才算鍛煉”?你是否曾流汗全身濕透後頭痛乏力?那正是汗出過度,傷津損液。

運動貴精不貴多,日行千步不如拳腳半式調氣得當。適量而為,運而不損,才是長壽之“真訣”。

六、不要忽視肢體感應,信號即止步

年紀大了,身體不像年輕時,哪兒不對都會先給信號:口乾、胸悶、心悸、酸麻等,都是機體在提醒你“承受過度”。可偏偏很多人以為“堅持就對”,以至小病變大。

運動中身有不適應立刻止步,休息片刻,飲溫水調息,再決定是否繼續。這不是矯情,是懂得“識形察神”,為自己把守氣之門戶。

把握“感而止”,也是種對身體的“仁術”。你懂了這個,反而能走得更遠、活得更久。

運動之外,飲食之調同步方能雙補雙養

老夫再叮嚀一句,運動雖是養生一途,但若飲食不調、作息紊亂,那就是“走了一步,退兩步”。

餐中應輕重有序,雜糧調脾、溫湯養陽、微鹹防虛。如果可做到“動而有節,食而有方”,那身體便如爐火,溫而不烈,久而不耗。

你是不是光想著走路跳操,卻不曾飲一碗淡補靚湯?運動和飲食,缺一不可,這才是真正的養生活法。

結語:

古人云:“動則生陽,靜則養神。”65歲之後,動不在多,而在精準。不傷筋骨、不傷氣血、不擾心神,才是上好之脈。你是否陷入了“越動越健康”的誤區?是否反思過自己的運動方式是否適合當下年紀?老夫只願你明白——養生之道,在知止有度,在調和有法。如此,方能安享晚年,動中得壽。

來源:健康養生常識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