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的紙樣設計是從西服設計到西服加工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的公式是多樣的,有用定值的,有用公式的,設定公式關系到制板最終的效果,不能隨意搭配;如胸寬與背寬的設定,否則按照一定的比例公式推出的板很難配套成功。才智服裝:通過對西服比例法與原型法的比較,詳細闡明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論文關鍵詞:比例法;原型法;西服
1板型的比較
1.1放松量的設計
放松量的設計是男裝款式與結構設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准確與否決定着男裝的合體性、舒適度。
大量實驗證明,人體衣着的圍度放松量最小值爲4cm,男裝圍度的放松量最少不小於8cm,但男裝款式造型相對穩定,只有馬甲的放松量近似這個數值,較合體的男裝如西服、中山服等大多數取放松量18cm左右,休闲西服的放松量則在23cm左右。
放松量的設計也受體型的影響,較肥胖的人由於腹部脂肪堆積較厚,他的站姿和坐姿體型變化較大,取放松量時應考慮這些因素,適當加大數值;放松量的設計還受流行的影響,有時流行貼身的,有時流行寬松的,放松量應隨之調整。除此之外,面料的質地、彈性等都是放松量取值時所要考慮的。表1給出了3類男裝放松量的參考值。
1.2設計要點
(1)胸脊差
男子後背的厚實和前胸的相對平坦,要求後背長要長於前衣長,從而使穿着後不致於出現後背衣擺起吊等弊病,故胸背差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衣身的款式、結構和放松量的不同,胸背差的差值也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從圖1中山服與西服腰節线上的結構變化來看胸背差值的不同。以A點爲定點將ABCDE(西服)順時針旋轉一下,變成AIBICIDIE1(中山服),使A1B1C1D1E1與背中线重合,旋轉使原後腰圍攻上的C點落到C1上,比前身腰圍攻线低1.2cm左右,使前腰圍线與C1點在同一水平位置上,那么,稍動後的胸背差,就變成了2.5+1.2=3.7左右,所以中山服後衣長要長出3.7cm左右。如下圖所示。
展開全文
各種因素引起的前後衣片長短變化的一般規律見圖2所示,即圖中長出量2.5cm,西裝類三开身的結構,後中线有背撇量;長出量大於3cm的,沒有背縫撇勢,因人體後背長短不改變,改變的只是客觀因素,如放松量、結構等。,爲使其與身體長度一致,沒有背縫撇勢的(後背爲直线)應比有背縫撇勢的(後背爲弧线,明顯比直线長)長,長出的量在胸背差之上加以體現。
(2)落肩
肩部是一個拱面構成,肩线是這個拱面上的一條线,應該說它的前後位置、傾斜程度,只要能保證這個拱面形狀的准確性同時在保持領窩曲线不變的前提下可任意設計。
(3)省的處理
①胸省的處理
一提到胸省,總會想到爲突出女性胸部而設計的,實際上由於胸大肌而形成的男子胸部,也需由胸省來表現,但表現的效果是不同的,女子表現胸部突起的效果,男子表現胸部飽滿的效果;表現的形式也不同,男裝常用撇胸形式,取撇胸量1.5~2cm,中线上取定量的省量形成胸部飽滿狀態,撇胸量的處理一般用在高檔合體男裝上,現代的休闲男裝爲了使胸部更合體,更飽滿,而又不過分加大撇胸,以免撇胸形成的省過於唐突,往往在側縫上再加少量的胸省量,這個胸省取值一般爲0.7cm左右,爲了不使衣片增加分割线,將轉至袋位的开口處,在制圖時,由於此省量是相對固定的,我們常將轉移的過程省掉,直接畫出歸後的外形。
②腹省的處理
男裝腹省的設計是爲了使下擺回收,腹部更合體,在下擺處取一個1.5~2cm的省量,將其合並轉移至袋位的开口處,更符合男裝程式化的要求,此法常用在雙排扣的男西服上,因雙排扣的西服常要將所有的扣子都系上,更能體現合體效果,如下圖3所示。
2比例與原型板的比較
原型法是根據人體的尺寸,考慮呼吸、運動和舒適性的要求。繪出合乎人體體型的基本衣片結構即原型:然後按款式的要求在原型上作加長、放寬、縮小等調整得到所需要服裝結構圖的方法。這種方法相當於把結構設計分爲二步:第一步考慮人體的形態,得到一個合適的基本衣片;第二步是考慮款式造形的變化,對基本衣片進行變形。
比例法是一種直接制圖的方法。首先,通過測量並據款式設計出服裝各控制部位的尺寸,再據控制部位尺寸推算出各細部規格數據,然後直接在平面上繪出服裝結構圖。
2.1比例與原型的比較
在制圖中,原型是以淨胸圍爲比例基數,繪制出原型板作爲基板,再據具體的服裝款式,適當地對原型板進行加放、縮減,繪制成圖。比例則是以成品規格的胸圍爲比例基數,直接繪制出款式所需要的結構圖。
爲便於觀察比較,我們取相同的成衣規格,加以比較。成品規格:胸圍106cm,衣長75cm,肩膀寬46cm,袖長6Ocm,袖口15cm。
爲便於觀察比較,我們將比例與原型的剪貼圖疊和在一起加以對比,圖6中實线爲比例法,虛线爲原型。從圖中,不難發現比例與原型的區別(見表3)。
由表知,在胸部,原型比比例稍窄,肩线稍靠後;腰臀處,比例與原型基本無區別,這種結果與我國人民的穿着習慣有關。
本論文轉載才智服裝
2.2分析
(1)肩的弧線
原型的弧线度爲靠近肩頸點的1/3處,而比例則是整條肩线的1/2處下凹弧线,相比而言,原型的處理方法,更符合以人爲本的原則。因人體胸鎖乳凸肌的存在,上起頭部顳骨乳凸(耳根後部),下至鎖骨內端形成頸窩,同時與鎖骨構成的夾角在肩膀的前面形成凹陷,肩的後面形成凸起。
因此,在服裝的技術處理上,應把靠近側頸點前肩线的1/3處作外弧形狀,以符合肩部需求量,前肩线在肩线與寬线的交點處進行外凸處理亦是以上原理。
(2)後側縫线的取向
比例法通過經驗利用公式進行推導出腋下片的形狀,從某種意義上講,比例法簡單、快捷,更適合服裝廠大批量地生產作業;而原型是在前後衣片的基礎上進行得到,因此它更合體美觀,特別是腋下片上部是在衣片的袖窿弧线上取得的,使腋下片與前後衣片的銜接更自然、順直,見圖7。
(3)胸寬背寬的比較
男性背部較發達,並向前彎曲,胸部平厚,且人體運動有向前的方向性,故在結構設計時,需在背寬部位放入松份,以方便人體的活動,一般背寬比胸寬大出1.5cm左右。在這一方面,比例與原型在結構處理上都加以注意了,原型胸寬與背寬的公式是一樣的B/6+4,但其通過背寬增加0.7cm,胸寬減少0.5cm,來達到人體活動的需要;而比例法,則是在公式中就加以區別,背寬1.5/10×B+5,胸寬1.5/10×B+3.5cm。雖兩者都對其加以處理,但結果卻有差別,比例的胸寬背寬都比原型要寬,這與我國人們的穿着習慣有關。我國人民喜歡寬松、自在、穿脫方便的服裝,而西式服裝講究造型美觀,若能掌握服裝設計的精髓,調整比例法計算公式中的定數,那么比例法與原型法就能達到相同的結果。
(4)放松量在兩者中的應用
在款式變化時,常需據服裝的寬松度與貼體度對基本胸圍尺寸增加或減少。原型的增加與縮減是在領、肩、胸圍等處進行全方位的設計,男裝的原型紙樣已含有20cm的放松量,需據具體的款式和造型需要,對其進行增加與縮減。而比例則是將款式所需要的胸圍尺寸,確定了之後,通過公式,合理的分布到衣片的結構縫當中。
在服裝結構設計中,圍度放松量有兩個作用,一是滿足服裝舒適性和人機功能性的需要,二是實現服裝的造型效果。從功能上講,人體活動往往是向前運動,這就要求在增加放松量時,後身的幅度要比前身大,收縮時後身收縮比前身小;從造型角度講,一般希望前後身平整,而原型以側縫爲主,放松量的比例分配爲後側:前側;前中;後中一1:0.5:0.25:0.25,收縮量的分配比爲後側:前側一O.5:1。
然而通過此法的收縮,將會產生如下效果:原型增加(減少)的量通過在側縫的橫向增加(減少),使整個胸圍達到款式所需求的量,然而袖窿深和胸寬與背寬.需要通過經驗進行調節,調節量的控制將會影響到袖窿弧线的順直和袖子的保形性問題,因而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而比例法則將增加的量通過公式的形式合理的分配到每個細節處,見圖8。
(5)袖子的比較
從上圖中可看出,由於比例的袖窿深比原型的要深,導致比例袖窿弧线要比原型的長,在原型與比例袖肥相同的情況下,比例的袖山要比原型的高,以達到袖山弧线與袖窿弧线的吻合。
原型袖山弧线的確定方法,首先符合點起到了大小袖縫隙的互補作用,即大袖增加的部分在小袖中減掉,雖比例法中大小袖片的前袖縫也有互補作用,但小袖片前袖縫處的袖底弧线的形狀沒有依據,同時符合點將袖子與袖窿的特定位置固定;其次,大小袖後袖縫的上端點應和背寬橫线與後袖窿线交點相吻合,小袖的後袖山线形狀由基本紙樣側縫线的上端引至背寬橫线上,由此控制後袖山的活動量,基本紙樣的袖山深线在袖子上顯示爲落山线,使袖山高的確定更合理,這種繪制方法,使袖山和袖窿在組合上達到最佳效果。袖長的確定方法,使得袖子成型後的效果是否能達到工藝的要求(袖子在自然狀態下,縫在前身口袋的一半爲宜)一目了然。
比例法中的袖山深的確定方法,採用8/10×E(E爲前後袖窿深的均值),避免了以往的B/1O+X所造成的收於胸圍過大而臂圍正常的人體,袖山深太深,而使手臂的活動受到牽制,其次前袖山弧线的確定,用前袖窿弧线A—B+1的處理方法,使前袖山的喫勢量得到有效控制。若原型中前袖山弧线也採用此法.其確定將更合理,如下圖所示。
(6)袖窿袖山對位點的比較
袖子與袖窿的結合完全是兩個近似橢圓曲线的對位組合,在裝袖中袖山圍的每一段在袖窿圍上都有相應的位置,找准它的位置是保證袖子外觀質量的重要環節,一般袖山圍和袖窿圍確定三處對位點,即可滿足他們之間的准確對位。
3比例法中3點的對位確定
比例制圖中,由於常使後落肩數小於前落肩數,使得後肩點要高於前肩點,若以1/4胸圍线延長至袖窿處,作爲袖窿這個近似橢圓形的中分线,也作爲袖山部分的中分线,如圖11所示。
由此看出,當前後衣肩縫合後,後袖窿弧线越過中分线與前袖窿弧线相接,如果後袖窿弧线長出2.5cm,那么它將越過中分线2.5/2CITI。從袖子在袖窿的狀態上也可看出肩线與中分线並沒有貫通,肩线明顯偏前。按理說,後袖窿弧线超過中分线的長度,即是衣袖上袖中线頂點與肩线頂點之間的距離,假如裝袖的袖中线即是袖窿上的中分线的話,那么袖肩對合點的確定,即是前移1/2後袖窿長出量,但實際裝袖制圖的袖中結並不在這條中分线上,而是被向前移了1cm左右,那么在求裝袖袖肩對合點時應採用下列方法,即前後袖窿差的1/2再減去袖中线向前錯位的1cm,另外兩個對位點的確定方法:
(1)將已畫好的大小袖袖山深线與袖窿深线平行間距爲1/3(前袖窿深一袖山深);
(2)過大袖後袖山頭作平行线交後袖窿上一點,此點與後袖山頭一點即爲對位點;
(3)在前袖山深线上4cm處作平行线,在前袖山和袖窿上的交點爲另一對位點。
4原型袖窿袖山對位點的確定
原型與比例所得到的衣袖,袖窿圖形略有不同,確定對位點也有所不同,從袖窿來看前袖窿深不但不低於後袖窿深,反而高於後袖窿深約0.3cm左右,延長1/4胸圍线作袖窿的中分线可看出前袖窿弧线超出中分线一段距離,這就使得袖肩對位點偏後於制圖中的袖中线,從衣袖來看,原型裝袖制圖的袖中线也不在這條中分线上,而是被向前錯了1.5cm左右,這個因素造成袖肩對位點偏後的距離更大才智服裝:>,一般狀況下偏離袖中线2.5cm左右,其它兩個對位點分別在袖山深线與袖窿深线對齊後,後袖山頭與衣身背寬橫线相交處和大袖前袖山弧线與前袖窿弧线下端吻合點處。
通過以上比較,比例的袖子與衣身組合後,袖中线接近於垂线,通過袖肘线以下部位的處理來滿足人體手臂自然向前的趨勢,而原型由於肩縫比比例稍後使得袖中线稍向前傾斜,整個袖子傾斜較大一些。
5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明確闡述了比例與原型的差異,使研究人員從人體結構及肌肉、骨骼特點等各個方面,更深入地了解西服制版時的注意要點與技術處理,從而使人們在今後的實際制版過程中能更准確地把握制版的精髓。
標題:西服制版比例法和原型法的對比,才智服裝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