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成“第二個沙特”?新疆竟發現超千萬噸的稠油,何時挖掘

油藏探明儲量驚人

新疆這片土地,資源豐富得讓人眼熱,尤其是準噶爾盆地那塊兒,早早就顯示出石油的巨大潛力。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國家就組織地質隊伍往那兒鑽探,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算是開了個好頭,那時候大家還主要是找常規原油,可沒想到盆地西北緣的風城區域藏著更特別的東西。

1958年,勘探人員在風城附近打井取樣,確認了超稠油的存在,這種油黏度高得像瀝青,常溫下幾乎不流動,儲量初步估算就很可觀。準噶爾盆地整體稠油資源探明儲量高達12億噸,其中風城油田的超稠油部分占到3.6億噸,這數字遠超千萬噸級別,簡直是能源寶庫。

這種超稠油屬於優質環烷基類型,在石油界被譽為“稀土”,因為它煉化後能產出高價值的產品,像潤滑油什麼的,用途廣著呢。盆地地質條件複雜,油藏埋深一般不到650米,低滲透、低豐度,異質性強,這些特點讓早期評估就知道,開採起來不會容易。

但國家能源需求大,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對石油依賴重,進口比例一度高企,新疆這些發現直接關係到能源安全。風城油田的位置偏西北,屬於新疆油田公司管轄,從發現到探明,用了幾年時間,通過地震勘探和多口井驗證,逐步圈定範圍。

攻關克難技術領先

風城超稠油的開發,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早年技術瓶頸卡得死死的。八十年代末,第一口開發井1989年投產,日產才1到2噸,遠沒達到預期。九十年代,國家開放合作,加拿大石油公司1990年派隊考察,評估後覺得黏度太高,經濟不可行,就撤了。

2001年法國道達爾來試,測了地層參數,也搖頭走人。 2005年美國雪佛龍同樣考察,注入試驗後確認難度過大,選擇不合作。這些外方退出,暴露了超稠油開采的世界級難題,黏度數百萬毫帕秒,異質性強,蒸汽易逸散。

國內團隊沒退縮,從1996年起組織專項攻關,借鑒加拿大SAGD經驗,但本土化調整多。 SAGD就是雙水平井蒸汽輔助重力洩油,上井注蒸汽加熱油層,下井採油。 2008年新疆油田風城作業區探索出這項技術,中32區塊試點啟動,四對井組鑽成,2009年5月見油。初期連通差,產量低,但反複調整參數,2011年轉為機械泵抽,日產提升。

2012年產量達設計水平,工業化推廣到中1和中18區塊。超稠油分II類和III類,III類夾層多,2019年轉向低壓溫和擴腔,但蒸汽腔擴展慢。 2021年“吞吐擴腔”技術試驗,推廣60井組,增油8萬噸,單井日產翻番,填補空白。

到2024年,風城實現規模化,產能數百萬噸。開發時間線清楚:1958發現,八十年代小規模測試,2008SAGD試點,2011規模實施,2014商業成功。盆地稠油總12億噸,風城3.6億噸已動用大半。技術進步快,2013年快速預熱縮短週期到一個月,2025年光熱項目投產,用太陽能加熱蒸汽,減排明顯。水熱循環利用率90%,環保並重。

新疆油田稠油日產1.15萬噸,2020年突破年,累計超1億噸。攻關過程吃力,但成果領先,採收率從低位升到高,SAGD升級版如電加熱SAGD,風城重18井組2024年採2220噸。國內稠油開採成“中國樣本”,新疆油田建最大優質環烷基稠油基地。

說中國成“第二個沙特”,有點誇張,但風城開發確實提升自給率,沙特常規油出口王,中國稠油技術自主,產量增減進口依賴。能源結構中,石油戰略地位穩,風城貢獻支撐工業、交通、國防。

開發中,注重低碳,碳捕集封存18年攻關,2025年盆地東中西首次實現。技術領先,讓超稠油從“愁油”變寶藏,挖掘何時?大規模從2011年起,已在進行,未來加速。

前景展望貢獻卓著

新疆風城超稠油的未來,看得人心裡亮堂,國家能源安全多一層保障。到2025年,勘探開發70週年,新疆油田從大油田向大油氣田轉變,儲量產量跨越。風城作為核心,累計產量過億噸,2017年已超,2024年更多。

前景廣闊,盆地超10億噸適宜油藏,碳捕集技術全鏈條,增強應對能源危機能力。開髮帶動經濟,就業增加,周邊產業升級,煉化廠擴建,年處理能力400萬噸聯合站2013年建起。能源自給率升,進口比例降,國際市場話語權強。

未來注重綠色智能,頁岩油體積壓裂技術並用,瑪湖礫岩開發同步。風城III類油藏破解,油汽比0.256,效率高。光熱融合先導工程2025年運行,塔式光熱場減排,融合新能源。油田轉型低碳,深地探測、提高采收率突破多。

國家能源局肯定,新疆油田勘探開發力度大,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卓著,不僅能源供應,還拉動地方繁榮,就業和產業鏈完善。想想看,石油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建設不可缺,風城超稠油戰略儲備意義大,價格波動時穩市場。

盆地東中西部封存體系2025年首現,技術體系成熟。展望未來,新疆油氣資源開發機遇多,技術創新不停,產量攀升,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減少對外依賴,加強國際地位。風城奇蹟,展示自主能力,從挑戰到領先,貢獻巨大。能源格局變,中國更穩。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