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應用正跑出全球速度。繼2025年初深度搜索一夜爆火之後,2025年末,又一款現象級ai應用“靈光”出圈。從18日上午9點發布後,螞蟻靈光上線4天下載量突破100萬,衝上app store中國區免費榜第六,其首個百萬下載速度已超過chatgpt、sora2、deepseek等全球主流ai產品。
如果說deepseek是以極低的訓練成本創造高性能服務,那麼“靈光”為何能火速走紅?多位專家認為,它一方面打出了多模態的“先手牌”,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降低了阿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普惠的門檻。
頻頻刷新紀錄
11月18日,螞蟻集團發布全模態通用ai助手“靈光”,首批上線三大功能——“靈光對話”“靈光閃應用”以及“靈光開眼”。
在沒有預熱鋪墊的情況下,“靈光”乍現即火爆。根據官方數據,上線首日下載量突破20萬,兩天累計下載量超過50萬,第四天就突破100萬下載量,衝上app store中國區免費榜第六,app store中國區免費工具榜第一,熱度持續攀升。
這一增長曲線已超越多款全球現象級ai應用。據移動應用分析機構appfigures數據,chatgpt上線首周下載量為60.6萬,sora2 用戶破百萬用了5天,靈光將這一進程壓縮至4天。靈光內部人士透露,上線僅4天,靈光已緊急擴容8輪,重點保障“靈光閃應用”功能,“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靈光”的誕生也折射出中國ai研發的加速迭代。螞蟻集團cto何征宇透露,agi曾被視為千億美元級別的傳說,而deepseek用很小的資源投入實現同等效果後,給團隊很大的信心。今年開工首日,團隊連着討論了三天,3月立項,組建獨立團隊,將研發、工程、產品整合在一起,希望用最前沿的技術去做最普惠的產品。
轉向“多模態”
靈光為何能快速“出圈”?在分析人士看來,它精準切中了agi的最新趨勢——多模態交互體驗。
螞蟻靈光負責人蔡偉介紹,靈光是業內首個全代碼生成多模態內容的ai助手,支持3d、音視頻、圖表、動畫、地圖等全模態信息輸出。
廣西科技大學教師、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向遠之體驗後告訴記者,他感到最驚喜的是,“靈光”可以通過自然語言快速生成ai應用,大大加快了al普惠的進度,而且圖文並茂,“有着智能時代的活人感”。
回顧ai應用的發展歷程,3年前橫空出世的chatgpt以純文本交互為主,此後的sora則在視頻生成方向成功“破圈”,這些現象級應用大都在單一細分賽道領跑。而這一輪以“靈光”為代表的新生代國產ai應用,則普遍強調“全模態”或“原生多模態”交互。
“‘靈光’與國內外其他ai助手類產品相比,有本質的區別。”何征宇給記者打了個比方,此前的應用就好比互聯網大潮剛開始時的email,主要以文字為主,而‘靈光’則從email進化到web模式,網頁里圖文並茂,有更為豐富的表達。
事實上,全球科技巨頭都在搶佔多模態的機遇。當地時間11月19日凌晨,谷歌發布gemini 3系列模型,同樣探索的是多模態理解模型,即一次性處理文字、圖片與音頻,而非傳統模型的分步解析,gemini 3還跳過了實驗室階段,直接投向用戶。在deepmind負責人看來,搜索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新模型可讓信息獲取更普適、更有用。
在這一維度上,中國ai應用正展現出從“跟隨者”向“並跑者”甚至部分領域“領跑者”的轉變,在應用落地速度、多模態體驗上實現“加速度”。
實用至上
“靈光”的另一大亮點在於“手搓應用”,它代表的是agi競爭中最核心的一條法則——實用至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工智能研究促進中心副主任呂鵬就對“靈光閃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他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用30秒“手搓”了一個像素畫生成器,還嘗試了健身計劃、旅行規劃,在他看來,“閃應用”的價值在於讓普通人也能零門檻創造al應用。
數據顯示,“閃應用”也是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塊,用戶生成的應用平均修改次數高達6輪,有用戶甚至在兩小時內連續修改超過100輪,展現出強烈的創造參與感,從“ai用戶”轉變為“ai創造者”。
從全球ai競速的視角看,這一波國產ai應用的集中爆發,也映射出全球競爭格局的微妙轉變。與美國側重於“技術驅動”的原始創新不同,中國ai產業更擅長“應用驅動”,將前沿技術轉化為真實可感的生產力。這不僅是技術迭代、產業鏈成熟與市場需求共振的結果,也標誌着國產ai應用已經走出開發者的小圈子,真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ai領域意見領袖madapparambath就認為,靈光創新了普通用戶與ai的交互方式:“大多數人仍認為ai是用來使用的東西,而不是可以主動構建的東西,但靈光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
“我最近能明顯感覺到,ai競爭正從基礎模型比拼轉向c端應用入口的爭奪。”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戰略與宏觀項目主任劉典表示,agi正從傳統的文字向全模態、能辦事的方向演進,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特有的生態優勢正在ai時代重現並發揮巨大效力。
“agi時代是一個要充分享用技術紅利的時代。”何征宇認為,誰能把它變成一個普惠產品,誰就能吃到更多時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