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花高價買了5個“藏烏梨”,裡面就有很多高營養,實則不過是商家精心偽裝的效果。
那些名字聽上去很高端的水果,其實背後都是滿滿的套路,不僅危害更大,而且價格也高得離譜。
央視曾曝光的的“水果騙局”,如今是越看越讓人害怕,怪不得越吃身體越不好。
那些被“整容”的普通水果
現在一些商家最會玩的就是“換皮術”,把普通水果包裝成“稀有特產”,藏烏梨就是新典型。
商家拿着黑黢黢的果子說這是高原獨有的,富含花青素還能富硒抗癌,30塊一個搶着有人買。
可調查一拆穿這就是咱們常見的普通梨,放烤箱里高溫烤烤,表皮氧化變黑就成了“藏烏梨”,成本連2塊錢都不到,所謂的“抗癌功效”全是瞎編的。
而比藏烏梨更離譜的是“金沙果”,看着像沒毛的椰子商家卻說汁水更足營養更高,價格比普通椰子貴一倍。
但其實就是把椰子外層的粗纖維和硬殼剝掉,再刷層蠟提亮,本質還是同一個椰子,換個模樣就當高端貨賣,純屬欺負大家沒見過世面。
還有迷你胡蘿蔔,看着小巧可愛其實就是把正常胡蘿蔔削成小的,一根能削出好幾個,身價直接漲幾十倍,買的人純屬為顏值交智商稅。
最而常見的還是“國產穿洋外衣”,曾火爆一時的陽光玫瑰就是重災區。
記者暗訪時發現,國產陽光玫瑰收購價才30-50塊一斤,裝進印着日文的紙箱,貼上“日本晴王”的標籤,立刻變身100-200塊一串的“進口貴族”。
有商販直言不諱:“反正消費者看不懂日文,貼個標就能多賺三倍。”
更離譜的是造假成本,印着外文的包裝紙箱批發價2塊錢一個,比普通紙箱貴不了多少,卻能讓水果身價翻倍。
添加劑堆出的“網紅風味”,金西梅只是冰山一角
而去景區玩的朋友肯定見過金西梅,金黃透紅像瑪瑙,50塊一斤號稱“進口高端水果”。
但央視曝光後大家才知道,這玩意兒跟歐洲西梅半毛錢關係沒有,就是桃子樹疏果時摘下的青澀小桃子,也是果農眼裡的“廢料”。
記者卧底某加工點看到,工人把小桃子倒進大桶,加入色素、香精、甜蜜素浸泡12小時,原本青澀的果子就變得晶瑩甜脆。
老闆說:“不加料根本沒法吃,加了料才能冒充高端貨。”
還有兩種“偽裝果”也是騙了很多人,那就是橄欖果和假嘉寶果。
市面上有些清甜的橄欖果,根本不是自然長甜的,是用類似橄欖的野果加工的,泡過甜味劑和保鮮劑才去了澀味,吃多了嘴裡發苦。
假嘉寶果更簡單,拿普通葡萄冒充,把葡萄從枝上剪下來一個個打上蠟,再裝到精緻小盒子里單顆賣,搖身一變就成了“高端嘉寶果”,其實咬開嘗味道跟普通葡萄沒區別。
然而金西梅還只是冰山一角,走訪山東、陝西等多地的水果批發市場發現,“冰糖冬棗”用甜蜜素浸泡,“妃子笑荔枝”用硫酸鋁鉀保鮮,“奶油草莓”噴香精,這些都屬於非法添加。
戳破顏值騙局
很多人買水果總愛挑顏色鮮亮、形狀規整的,覺得“長得好看才新鮮”,但其實這恰恰中了商家的圈套。
自然成熟的水果因為受光照、雨水影響,難免有斑點、小裂口,甚至形狀歪歪扭扭。
就說被炒成網紅的“爆炸桃”,商家宣稱是“自然開裂更香甜”,實際是商家眼裡的殘次果。
果農透露澆水太勤或者遭了病蟲害才會裂大口子,收購商根本不要,以前都拿來餵豬。
而這種裂口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特別容易滋生黴菌,有些肉眼看不見的黴菌,吃了會刺激腸胃,嚴重的還傷肝臟。
跟爆炸桃類似的,還有些商家把裂口的冬桃也包裝成“網紅果”,本質都是次果,裂口有霉斑的千萬別碰。
而這些騙局能成,核心就是利潤太誘人。
水果從採摘到上市,要經過3-5級批發商,每級都要加價10%-20%,正常賣利潤有限,造假卻能賺翻。
比如藏烏梨,普通梨一斤2塊,加工後一個賣30塊,一斤能做4-5個,利潤直接翻幾十倍,而陽光玫瑰貼個進口標籤,利潤直接從35塊漲到135塊。
加工類水果利潤更誇張,疏果的小桃子一斤幾毛錢,泡成金西梅賣50塊一斤。
在高利潤面前,有些商家根本不管食品安全,色素、香精、甜味劑猛加,反正吃不出急性中毒,消費者也很難發現。
還有那些“加工水果”成本更低,疏果下來的小桃子一斤才幾毛錢,加工成金西梅能賣50元一斤,利潤翻了上百倍。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網紅水果”都是靠短視頻炒起來的。
某短視頻平台的“爆炸桃”營銷賬號,拍的視頻里全是“果園現摘”“自然開裂”的場景,主播咬一口就喊“甜到爆炸”,3個月就帶貨1200萬元。
可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所謂的“果園”根本不存在,果子都是從批發市場收的殘次桃。
而我們要想遲到健康的好水果,其實記住“挑果黃金法則”就行了。
如何吃到好果子
首先就是大家別再被“完美外表”和“奇特名號”忽悠了,遇到“藏烏梨”“金沙果”這種聽着陌生的“特產果”,先查下產地和品種,因為大概率是普通水果偽裝的。
而且自然水果香氣淡雅,像金西梅、加工橄欖果這種聞着香味刺鼻,或者吃後半小時口舌發黏的,肯定加了不少添加劑。
咱們買高價水果圖的是健康,不是為了給商家的“包裝”“名號”和“噱頭”買單。
30塊的藏烏梨不如2塊的普通梨有營養,精裝的假嘉寶果跟普通葡萄沒區別,那些長得奇特、名號唬人的水果,大概率都是智商稅。
央視新聞的報道
希望大家下次買水果的時候不要再去合格“台灣特產”“進口名貴”之類的普通品種,實事求是的詢問產地,檢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