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大陸針對台灣的經貿舉措一波接一波,外媒都直呼台積電這回是真逃不掉了。說白了,這不光是兩岸經貿的摩擦,還牽扯到中美在芯片領域的拉鋸戰,台灣夾在中間,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老大,本來是塊寶,現在卻成了燙手的貨。
早在2023年4月,大陸商務部就啟動了對台灣貿易限制措施的調查,因為台灣那邊對大陸產品設置了不少門檻,比如禁止進口2500多項大陸貨物,涵蓋農產品到電子材料。福建芒果出口到台灣得經過45天檢驗,比其他地方長三倍,導致不少果子爛在港口。
蘇州的半導體材料企業也抱怨,矽晶圓報關時被扣三週,影響下游交貨。調查收集了上千條企業反饋,2023年12月得出結論,認定台灣措施構成貿易壁壘,違反WTO和ECFA約定。
![]()
緊接著,反制就開始了。 2023年12月21日,大陸終止了ECFA下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比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和乙二醇,這些產品以前享3%到5%的優惠,現在成本漲了12%。
台北股市石化板塊當天跌3.2%,台塑石化市值蒸發21億新台幣。 2024年5月31日,又加碼終止134項產品的關稅減讓,從6月15日起生效,涉及潤滑油、紡織機械、鋼鐵等,年出口額98億美元,稅負增加超10億美元。高雄紡織業開工率從80%掉到50%,東南亞競爭對手搶了市場份額。
半導體這塊是重頭戲,大陸沒閒著。 2023年7月3日,對鎵和鍺實施出口管制,這些是半導體關鍵材料,全球85%鎵在中國,鍺進口美國58%靠大陸。 2024年4月升級到銻和超硬材料,2025年4月7日又加了釤、钆等七種中重稀土元素,2025年10月兩次加強稀土出口管制,全鏈條納入審批,含有0.1%以上中國稀土的產品需許可。中國掌握全球70%稀土生產和90%精煉能力,這下全球供應鏈都抖了三抖。
![]()
台積電直接中招。 2025年1月31日,台積電通知大陸IC設計公司,16納米及以下製程芯片必須在BIS白名單的24家封測廠完成封裝,日月光、英特爾、三星上榜,大陸一家都沒。這影響AI和GPU應用最大,之前2024年11月就停供7納米及更先進工藝,現在門檻拉到16/14納米。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調查台積電芯片流向大陸,涉嫌違規,罰款可能兩倍交易額,最低10億美元。因為台積電設備裡有美國技術,台灣工廠也得遵BIS許可,不然不能給大陸生產先進貨。
![]()
結果呢,台積電大陸營收佔比從2024年的23%滑到2025年第二季的9%,降了14個百分點。南京工廠本來承擔全球15%的16納米產能,現在訂單流失,轉到中芯國際,後者14納米訂單2025年增30%,產能份額從5%升到8%。長電科技、通富微電這些封測企業也撿到海外替代機會。大陸半導體自主化加速,2024年行業營收1795億美元,設備進口增17%,自給率50%,目標2027年汽車芯片100%本土。一家大陸企業已出3納米原型,差距在縮小。
![]()
大陸這些措施不是亂來,而是回應美國封鎖的連鎖反應。國台辦說,半導體本該兩岸合作,結果在美國施壓和台灣當局配合下,台積電變“美積電”。
2025年10月15日,國台辦新聞發布會提到,美國勒索台灣芯片製造“五五分”,民進黨當局否認,但島內業界覺得不公平。集成電路是台灣核心優勢,現在卻成弱勢,任美國巧取豪奪,根源在民進黨當局媚美賣台。
![]()
再看台積電在美國那邊的佈局,本來想避險,結果越陷越深。 2020年5月,宣佈在亞利桑那鳳凰城投120億美元建廠,拜登政府芯片法案給66億美元補貼加50億美元貸款。 2024年4月8日簽署備忘錄,總投資650億美元,包括三座晶圓廠。 2025年3月3日,特朗普上台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去白宮談,加碼1000億美元,總投資1650億美元,包括兩座先進封裝廠和一研發中心。特朗普吹這是美國史上最大外國投資,創4萬崗位,本地產AI和手機芯片。
![]()
但實際問題一大堆。第一廠原計劃2024年底量產,拖到2025年一季度末,二季度產能才30k片,客戶是蘋果、英偉達、高通、AMD。第二廠土建慢,2026年底移機,2027年三季度出3納米貨。成本方面,美國廠每片晶圓12272美元,台灣9566美元,高30%。補貼後降到10438美元,差距10%,但特朗普揚言廢芯片法案,補貼協議沒最終簽,資金懸著。更氣的是,2025年1月6日,特朗普說台積電不投就加100%關稅,魏哲家3月談的1000億其實是投名狀,換免關稅。
美國勞工短缺、工會鬧事,建廠延誤常態。 2025年9月2日,美國BIS撤銷台積電南京廠VEU授權,從12月31日起生效,進口美系設備需逐案申請。台積電董事會37年來頭次移師美國開,2026年2月10日,劉鏡清等台灣官員得飛過去,政治味重。 2025年10月,台積電資本支出多250億砸美國,擠壓其他投資。台灣內部評估,短期利多,長遠利空,維持現狀難了。
![]()
外媒怎麼看?路透社2025年4月8日報導,特朗普批評拜登補貼少,自己用關稅逼更大投資,但換來不確定性。華爾街日報2025年11月5日文章《半導體產業鏈的分裂與代價》指出,台積電陷美國施壓與大陸市場流失雙重困境,美國廠成本高企,每片晶圓高30%,補貼後仍有10%差距。
BBC 11月6日分析,大陸稀土管制與ECFA反製成組合拳,打擊台灣薄弱環節。英特爾、英偉達庫存僅8週,台積電稀土依賴更高,短期難找替代。報導說,這不是簡單貿易摩擦,而是全球產業鍊主導權爭奪,台積電成犧牲品。
紐約時報2025年7月8日文章《台灣能承受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嗎》提到,台灣企業投資大都流向中國大陸,台積電和富士康靠中國製造業和銷售。 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117.7億美元,增65.6%,但對大陸依賴更深。
大陸反制戰略深意明顯,不是封閉,而是自立自強。商務部升級稀土措施,維護安全。中國專注突破瓶頸,國產替代快。 2025年11月10日,台積電三季度財報,稅後淨利增60.7%,營收9671億新台幣超預期,但大陸佔比低迷,成本上漲成隱憂。
長遠看,這波博弈讓中國掌握核心技術,誰耐力足誰贏。外媒一致認為,台積電插翅難逃不是誇張,是現實。未來,若兩岸對話,合作空間大,現在卡在施壓上。這場“戰爭”不是熱戰,而是冷戰拉鋸,結局看誰先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