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動用戰略核武器針對烏克蘭、德國、英國和美國進行打擊,從而引發全球性毀滅
這番話,赤裸裸,不加掩飾,直接把核戰爭這個曾經只存在於電影劇本里的終極恐懼,血淋淋地擺在了全人類的面前。
說起梅德韋傑夫,很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十幾年前。那個曾經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一起按下“重啟”按鈕,笑容溫和、舉止文雅的俄羅斯總統,似乎還是那個願意與西方世界進行理性對話的法律學者。可誰能想到,俄烏衝突的砲火彷彿徹底重塑了他的靈魂。
如今的他,成了社交平台上最著名的“鷹派代言人”,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強硬,甚至讓一些老牌的軍方硬漢都自愧不如。
他的每一次發聲,都像是在給全球緊張的神經再擰上一圈,而這一次,他直接觸碰了那個最危險、最不可逾越的紅線。
為什麼偏偏是這四個國家?梅德韋傑夫的點名並非隨口一說,背後是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了這場衝突中俄羅斯眼中的“罪魁禍首”。烏克蘭,自然是首當其衝的目標,作為戰場所在國,在俄羅斯看來,它是西方用來削弱自己的直接工具。
而德國和英國,則被定位為歐洲大陸上最積極、最危險的“煽動者”。特別是德國,這個曾經因歷史原因在對俄政策上相對謹慎的國家,在2025年頂住壓力,向烏克蘭提供了具有深遠打擊能力的“金牛座”巡航導彈,這被莫斯科視為一次根本性的背叛和挑釁。
英國則更不用說,從“風暴陰影”導彈到持續的情報支持和軍事顧問,倫敦的立場一直比華盛頓更為激進。
至於美國,在莫斯科的視角里,它就是這一切的幕後總導演,是那個出錢、出槍、出情報,試圖將俄羅斯徹底拖垮的“黑手”。梅德韋傑夫的核威脅名單,實際上就是一份俄羅斯眼中的“敵對勢力核心清單”。
這番言論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並非完全脫離現實的個人咆哮,而是與俄羅斯官方的核學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俄羅斯在2020年修訂的《核威懾領域國家政策基本原則》中明確指出,當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時,或者即便遭到常規武器攻擊但國家主權面臨危險時,俄羅斯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權利。梅德韋傑夫的帖子,正是將這一原則進行了最極端、最通俗的解讀。
他等於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你們不要以為我只是在嚇唬人,我們的法律裡就寫著這一條,當常規戰爭打不贏,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按下那個紅色按鈕是完全“合法”的。這種將極端威脅“合法化”的嘗試,比單純的叫囂更讓人不寒而栗。
那麼,為什麼總是梅德韋傑夫來扮演這個“黑臉”的角色?這背後或許是一種精妙的權力分工與政治表演。
在俄羅斯的政治生態中,總統普京往往需要保持一種相對沉穩、克制的國家元首形象,而梅德韋傑夫,作為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則擁有了更大的言論自由度。
他可以肆無忌憚地拋出最激進、最震撼的觀點,測試西方的反應底線,為克里姆林宮的外交博弈製造籌碼。
他就像一個掛在棋盤上的“瘋狂皇后”,可以隨時衝出,打亂對手的陣腳,而真正的“國王”則可以穩坐後方,觀察全局,做出最有利的決策。這種“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的策略,讓外界始終難以捉摸俄羅斯的真實意圖,從而在心理上佔據主動。
然而,這種核邊緣政策的遊戲,玩得越久,失控的風險就越大。每一次類似的威脅,都在消解著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都在讓“核武器不可用”的默契變得脆弱。
當核威脅從一個被嚴格禁忌的話題,變成一個可以被頻繁掛在嘴邊的日常外交工具時,世界離真正的災難也就不遠了。
梅德韋傑夫的帖子,無疑給正在猶豫是否要進一步升級對烏克蘭援助的西方國家,出了一道極其艱難的選擇題:是繼續加碼,冒著可能觸發核戰爭的風險,還是選擇妥協,眼看著烏克蘭的防線被一點點蠶食?這盤棋的每一步,都可能通向完全不同的結局。
這究竟是一個大國在面臨絕境時的真實戰略宣告,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戰,意圖用恐懼來瓦解對手的聯盟?
梅德韋傑夫的“末日宣言”,是俄羅斯最後的底牌,還是僅僅是新一輪博弈的開場白?在全球政治這個高風險的賭桌上,他剛剛把所有籌碼都推到了桌子中央。現在,輪到全世界來思考,該如何應對這前所未有的局面了。對於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豪賭,你又有什麼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