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老“擔憂”中國?這份報告給出一個意外原因!

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對中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反而讓不少美國老百姓叫苦不迭後,美國一些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者也開始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兩國唯有和諧共存才有利於美國的利益。

最近,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在一篇新發布的報告中就如何穩定兩國關係進行了一番分析,而其中一個章節更是引起了不少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者和媒體人的關注。因為該章節指出,導致美國對中國擔憂的一個原因,竟是來自中國的很多官方文件和表態,遭到了錯誤的、乃至誇大注水的翻譯和解讀——而且,對中方表述的扭曲並不是來自普通的“翻譯官”,而是一些能直接影響到美國政府決策的所謂“政治精英”。

根據蘭德公司這份題為“穩定美中競爭關係”的報告介紹,包括拜登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第一任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馬修·波廷傑(Matthew Pottinger)、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納代·羅蘭(Nadège Rolland)等人,都出現過對中國官方表述進行誇大、注水或脫離語境的翻譯和解讀。

而在他們錯誤的翻譯和解讀下,中國的發展和戰略方向便被“塑造”為是以損害美國利益為目的的。

美國為何老“擔憂”中國?這份報告給出一個意外原因! -

具體而言,報告認為,包括上述幾人在內的一批美國乃至西方所謂“政治精英”,常常會把中方在發展經濟、防範風險、軍隊建設等方面做出的表述,進行脫離語境的翻譯和誇大的解讀。比如杜如松就曾把中方做出的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這一表述,誇大解讀成中方是要“建設可以投射到全球的軍力以和美國競爭”。蘭德公司的報告則指出,這其實是脫離了中方長期以來一直在推進的軍隊現代化工作的語境,而且蘭德公司認為,這種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是世界其他大國都在推進的。

另一個報告中提出的例子是,中方原本的表態是認為西方國家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較量有時是“十分尖銳”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和警惕,但波廷傑卻在翻譯和解讀中斷章取義,歪曲說中方聲稱與西方的較量“十分尖銳”,是指要為了捍衛自身利益而與西方動武。

不僅如此,報告還點名波廷傑說,他曾把中方一些原本就會因為正常流程因素而晚些發布的會議文件,故意說成是秘密文件,以塑造一種中方在“隱瞞”自己真實意圖的觀感。

美國為何老“擔憂”中國?這份報告給出一個意外原因! -

除了對中國官方文件的斷章取義與誇大翻譯和解讀,蘭德公司的報告指出中國學者的言論,也會遭遇類似的歪曲。比如羅蘭就曾把中國學者在反擊美國和西方對中國進行無理封鎖這一語境下提出的諸如“中國不能永遠被限制在狹窄的戰略空間”等表述,說成是這反映出中國的“擴張主義”乃至“帝國主義”傾向,同時還忽略了中方學者提出的“維護國際秩序”和“和平崛起”的表述。報告還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希望有一定的戰略空間其實是合理和正常的,而且這裡的戰略空間也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而是歐美國家自身也都在關心和要求的。

由此,報告指出,由於上述這些所謂“政治精英”在美國和西方會被視作是“中國問題的權威”,而且他們聲稱引用的還是中方發布的中文信息,這就往往導致他們對中方錯誤的翻譯和解讀會擁有更高的“可信度”,從而影響到美國的對華政策,甚至會令“穩定中美關係”的聲音在美國戰略中“難有立足之地”。

最後,報告在這一章節的結尾處提到,其實中國官方做出的許多表述是歡迎與美方和平共處的,其中既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等先前就提出的原則和理念,也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係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等內容。

“這些全球倡議共同全面闡述了中國如何在堅持和平共處承諾的前提下重塑全球規範,每項倡議均被視為長期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務實延伸,共同彰顯了中國打造更具包容性世界秩序的願景”,報告寫道。

因此,儘管這份報告整體上還是從美方的視角去看待和解讀中國,並且仍然不乏對中國的錯誤認知,但報告認為,美國的政治人士應該更加全面地介紹和解讀中方的表態,包括中方所公開倡導的和平共處、主權平等、互利共贏及不干涉內政。

“中國的公共話語,在經過重新審視與翻譯後,並不像此前被人為塑造的那樣極端,這為中美共存提供了可探尋的空間”,報告寫道。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