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造型”機器人惹爭議,小鵬天塌了!

作者| 楊陽來源| 頂尖廣告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

今年春晚,大家還在看撒貝寧與“機器太奶”扭秧歌battle,笑得合不攏嘴。

沒想到,才到年底,“人形機器人”就以如此具象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

近日,在小鵬科技日的舞台上,當身披緊身衣的“IRON”女機器人邁著貓步緩緩走來時,瞬間顛覆了很多人對機器人的想像。

圖源:微博

據官方介紹,IRON全身俱備82個自由度結構,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可完成貓步行走、上下樓梯、彎腰拾物等高難度擬人動作。

其手部採用行業最小尺寸的諧波減速關節,實現與人類手掌1:1的比例,擁有22個自由度結構,能穩定抓取雞蛋、擰開瓶蓋或操作精密工具。

由於從未見過如此逼真似人的機器人,不少觀眾第一反應是:這裡面是不是藏了真人?

網友紛紛化身福爾摩斯,尋找蛛絲馬跡。

比如隱約可見的耳朵輪廓。

膝蓋關節與腳掌走路的動態。

後背看似被內褲勒過的痕跡……

尤其是全身包裹嚴實,更讓人浮想聯翩。一夜之間,猜測愈傳愈離譜。

面對質疑,發布會第二天,何小鵬錄製了一條一鏡到底的視頻,證實IRON確實是機器人,並非真人扮演。

左右耳的位置其實是兩組麥克風陣列,用於聽覺感知。

左右肩膀上各有一個大洞,是運輸時用的固定結構。

視頻最後,機器人外衣被打開,露出內部的3D打印材料和電機,完成“扒皮”自證。

圖源:微博

即便卸下柔性外層,機器人依然能走出優雅步態,終於打消了網友的疑慮。

圖源:微博

然而,爭議並未就此平息——女性機器人的曲線身材,又引發新一輪討論。

有人質疑,連機器人也開始“擦邊”,審美設計低俗了。

有人不解,為什麼要賦予機器人乳房、細腰、翹臀等第二性徵?

評論區迅速分成三大派:

技術派認為,“女性動作更能體現技術含量,本質是炫技”;

腦洞派猜測,“胸部或許是CPU散熱區,兼顧美觀與實用”;

犀利派直言,“說白了就是吸引男性眼球,製造話題熱度。”

這話不無道理。 IRON面世後,網友們已開始“暢想未來”。

男性用戶憧憬機器人伴侶,解決婚戀難、彩禮高等現實問題;

女性用戶則呼籲推出男款設計,不要低估女性消費力;

而更多打工人擔憂,人形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力,影響未來的飯碗?

不過目前看來,這些憂慮或許為時過早。

發布會上,小鵬雖表示2026年將實現IRON量產,但也強調,初期僅會在自有商業場景中使用,例如展廳導覽、接待或銷售顧問。

工業應用預計3–5年,家庭普及則約需5–10年。

即便人形機器人終將進入工廠與家庭,節奏也不會太快。眼下,更像是一場“首發預告”。

從逼真首秀到“扒衣”闢謠,再到全網刷屏,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頗為高明的預熱造勢。

但不可否認,小鵬女機器人的亮相,確實讓全網為之震撼。

IRON的登場自帶“西部世界”般的科幻感,但剝開這層濾鏡,人形機器人的實際應用,目前仍處於“青銅段位”。

今年春晚,宇樹科技16台H1機器人表演《秧BOT》,雖借助3D激光SLAM定位與集群協同控制實現整齊隊形,卻因動作協調性不足,被扶下台的畫面成了年度搞笑場面;

圖源:微博

萬聖節期間,G1 機器人被爆改成“四腳陰暗爬行”的新能源貞子,節日氛圍拉滿,卻與實用無關。

行業大佬也難逃“翻車魔咒”。

10 月Figure AI發布的Figure 03宣傳片中,機器人整理房間、洗盤子的動作較上一代更絲滑,指尖能感知3克壓力(約一枚回形針重量),還能用不同手勢拿起番茄、雞蛋和撲克牌。

圖源:Figure AI

但網友仍不買賬:“幹活比蝸牛還慢,急死強迫症”。

甚至宣傳片的呈現方式,也被質疑有“擺拍”之嫌。

就連最近特斯拉Optimus V2.5在年度​​股東大會上熱舞時,也出現金屬外殼破損、背部開口的“社死現場”,科技光環碎了一地。

圖源:第一財經

當前機器人技術更擅長“單點炫技”,卻難突破“場景落地”的關卡。

無論是春晚的集體舞蹈,還是宣傳片中的家務演示,大多停留在“精心編排”階段,距離真正替代人類勞動,仍有不小差距。

儘管人形機器人目前常以“搞笑擔當”出圈,但沒人能否認,它已是科技圈的“香餑餑”。

馬斯克毫不掩飾野心,宣布明年啟動Optimus V3量產,之後按年度迭代,2027年推第4代,2028 年上第5代;

小鵬也在廣州建立具身智能數據工廠,押注“軟件驅動硬件”的全棧自研路線。

巨頭競速的背後,是千億級市場的誘惑,更是科技對現實邊界的一次次試探。

而小鵬機器人引發的性別爭議,不過是未來諸多挑戰的“預演”。

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性別凝視是否會被放大?

“機器人伴侶”的想像會不會衝擊既有婚戀觀?

人與機器的倫理邊界又該如何界定?

這些問題眼下沒有標準答案,但顯然比“機器人有沒有胸部”更值得深思。

畢竟,技術終究是服務於人的工具。若陷入“為擬人而擬人”的誤區,再炫的貓步​​,也可能只是華而不實的表演。

從春晚“機器太奶”的笨拙秧歌,到小鵬IRON的爭議貓步,人形機器人的每一次亮相,都在刷新大眾認知。

不可否認,小鵬這場“爭議營銷”,成功讓更多人看到科技從科幻走向現實的潛力。

但熱鬧過後,更需清醒。消費者最終買單的,或許不是“像人的外殼”,而是“能幹活的內核”。

當機器人真正能幫我們擰瓶蓋、扛快遞、解決實際痛點時,那些關於“性別設計”的爭論,自然會沉澱為“科技改變生活”的註腳。

不得不說,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案例資料、運營乾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盡在【頂尖廣告】↓↓↓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