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預賽剛結束,熱搜就炸了:陳芋汐415.35,全紅嬋411.45,差不到4分,水花幾乎一樣平。
![]()
有人截圖放大,說陳芋汐的水花小得像“把硬幣豎著扔進錢包”,評論區立刻吵成兩派——“裁判偏心”“保送劇本”全出來了。
![]()
可真正跳過的才知道,這4分是拿命磨出來的。
去年冬天,上海集訓館裡,陳芋汐把207C跳成“炸魚”,水花濺到看台第三排。
教練沒罵,只遞給她一張A4紙:上面印著世界杯三站裁判的打分細節,紅筆圈出“入水角度差3°”。
![]()
那天之後,她每天加跳20個207C,腳腕綁著0.5公斤沙袋,起跳前默念同一句話——“先把自己摁進水里,再讓水把自己吐出來”。
三個月,腳踝外側磨出兩道黑紫的淤血帶,像戴了副隱形鐐銬。
效果也直接:今年世界杯,同一動作,裁判給出91.2的平均分,水花控制精度提高12%,現場解說憋了半天,憋出一句“這水花開得有點不尊重重力”。
![]()
可分數越漂亮,罵聲越響。
東京奧運她拿銀牌,微博私信塞滿“你耽誤全紅嬋大滿貫”。
那天她回宿舍,把銀牌塞進枕頭套,晚上翻身被硌醒,乾脆摘下來當書籤。
![]()
有人替她委屈,她倒看得開:“銀牌也是牌子,至少能壓泡麵。
”說完繼續去跳台,把泡麵壓得更扁。
商業世界來得比水花還猛。 2023年她只有3個代言,2024年直接翻兩倍:運動品牌、手機、酸奶、甚至隱形眼鏡。 3800萬的年估值,離一線流量只差一個熱搜爆點。
![]()
品牌方喜歡她的“故事臉”——從小怕高,卻偏要爬10米台;發育期猛長8厘米,靠每天多跳200次陸上模仿把重心“壓回去”。
拍攝現場,導演讓她“再痛苦一點”,她憋半天憋出一句“我已經痛完了”,真實到讓文案當場改腳本。
巴黎預賽那天,她最後一跳5253B,起跳前全場安靜得能聽見心跳。
![]()
她卻在台子上深呼吸兩次,心裡默數“一、二”——不是算步伐,是在算今晚能不能搶到食堂新出的草莓酸奶。
跳完水花一收,分數板亮出87分,她抬頭看了一眼,嘴角沒動,先拿毛巾擦手,再去捏鼻樑,像剛考完月考的學霸,只對答案,不問排名。
預賽第一不等于冠軍,她比誰都清楚。
![]()
奧運決賽的變數,有時候是風向,有時候是例假。
被問到“怎麼看全紅嬋緊追不捨”,她聳肩:“一起跳了這麼多年,她屁股一抬我就知道是107B還是407C。
”說完補一句,“我也一樣,她閉著眼都能報出我的起跳角度。
![]()
”兩人競爭十年,從省隊跳到國家隊,從青少年跳成廣告片主角,跳台邊上一句“加油”從來不少,可下了水,誰都不想給誰讓0.1。
晚上回村,她把冰袋綁在腳踝,打開平板看白天回放,彈幕飄過“陳芋汐水花會計出身”,她笑出聲,順手點了個贊。
屏幕反光裡,19歲的臉還有嬰兒肥,眼神卻像老教練——先算清楚代價,再談夢想。
![]()
距離決賽還有48小時,她把鬧鐘設在5:50,鈴聲是《孤勇者》。
有人問萬一還是銀牌怎麼辦,她想了想:“那就再壓四年泡麵,反正我胃口小,一碗就夠。
![]()
跳台十米,高度不到四層樓,卻足夠把一生拉長成幾秒。
有人為了這幾秒賭上青春,她賭得心甘情願。
至於明天誰的水花更小,裁判的表上會有數字;而她的表,只記“今天有沒有比昨天多收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