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天益
我鄰居老萬叫萬里程,我倆一起開過荒,一起種過地,現在住在城裡又一起送孫子上學,相處幾十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夥伴了。老萬人聰明,做事有心計,遇事有主意,辦法也多是普通人中的能人。因此大家佩服他,給他送了個綽號:萬能。
那年,連隊點將讓老萬當積肥班長,讓他很得意積肥班有六個人,不到大田班人數的一半;積肥班在連隊花名冊上排在最後,開會集合也排在最後;積肥班又被人稱為“臭班”,自尊心強的人甘願到大田班當個兵也不願去當積肥班的班長。
因此,積肥班長又有“半個班長”“尾巴班長”“臭班長”之稱。
老萬不在乎這些,他說班長是兵頭將尾,看我不把這個臭班長當得香噴噴的。
果然,老萬上任半個月,連隊環境衛生大變樣:廁所不臭了,院子不髒了,還給水井砌了井台,臟物髒水流不到井裡去了。一天,連長拍着他的肩膀說,幹得不錯再加把勁,下周全團衛生檢查奪面紅旗回來。
本該得到的紅旗未得到,讓連長不僅失望而且臉上無光,便三分挖苦七分批評地說老萬:“你這班長當得臭不臭!”
老萬不服:“首先是你這連長當得臭,你要是放權給我,看我不把他……
連長說:“只要不打不罵不違反紀律,環境衛生這一塊你怎麼整治都行。”
沒得到衛生紅旗的原因出在扈鴨子身上。扈鴨子每天將垃圾倒在自家門前,從來不送到垃圾場。
老萬告誡他,他反倒奚落老萬:要你臭班長幹什麼?害得老萬每天到他門前清掃垃圾。
老萬向連隊反映,連長說這雞毛蒜皮的事也找我?
檢查衛生那天,老萬遲了一步,扈鴨子倒的垃圾被檢查組看到了,毫不手軟地扣了連隊的環境衛生分。
第二天,老萬又遇到扈鴨子在門前倒垃圾,就說:“因為你亂倒垃圾,全連的衛生紅旗都沒有得到,以後倒到垃圾場去。扈鴨子說:“沒得到紅旗是你的責任,和我有什麼關係!”
老萬說:“我給你十天時間作考慮,再不改我就採取措施。”
鴨子嗤笑一聲:“好的,臭班長,我等着。”
扈鴨子根本未將老萬的話當回事,依然在前門倒垃圾。
到第十一天,老萬在扈鴨子門前插了一塊大大的木牌子,上面寫着“垃圾場”三個大字。大家見新辟了個垃圾場,便都向這裡倒垃圾。
開始扈鴨子未意識到它的厲害,半個月後天氣轉熱,臭味兒就出來了,熏得他連大門都不敢開。
他找老萬:“臭班長,這垃圾該運走啦!”老萬說:“運走?別處的垃圾還向這裡集中呢。”
以後扈鴨子不止十次找老萬,最後竟求饒說:“我的祖宗,我算服你了,求你將垃圾場遷走吧!”
老萬不慍不火,態度十分和藹:“鴨子哎,你是明白人,垃圾場不放垃圾放什麼?再說我也沒權說遷就遷呀!”
扈鴨子無奈去求連長,向連長發誓保證再也不亂倒垃圾了。連長覺得將扈鴨子“懲罰”到火候了,笑着調侃老萬:“你這點子臭不臭呀!”
老萬說:“臭,這叫以臭治臭,說得文雅一點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老萬積肥有功被調到大田班當班長,三年後,正欲提升排長的時候,形勢大變,連隊取消班排建制,實行家庭承包。
我說他生不逢時,沒有當官的命,他說承包好,承包能增加收人,比當個芥菜籽大的排長實惠多了。
連隊有塊條田叫三角地,地平土肥,澆水方便,離家又近,職工搶着包,爭得不可開交。
連隊採取行政分配的辦法,大家不同意,採取抓鬮分配也不同意,弄得連隊沒了辦法。
老萬給連長出主意,叫連長開大會進行“招包”分配,誰給的產量高包給誰,老萬也想包這塊地,“招包”會上競爭十分激烈。
連隊定的標底是畝產皮棉七十斤,不到十分鐘竟包到八十斤,眼看就要一錘定音了,一位生產經驗十分豐富的老排長高高舉起九十斤的牌子亂嚷嚷的會場一下子靜得鴉雀無聲。
老萬舉起九十二斤的牌子剛靜下去的會場“哇”的一聲又熱鬧起來。
連長高舉木錘連問三遍再沒人向上添了,就將鎚子重重地在桌子上敲了一下。
老萬以九十二斤包下三角地,我問他有何良策實現這個指標他向我講了老連長的一件往事。
老連長是 20世紀 60 年代初兵團赫赫有名的精耕細作模範,指揮種地細如繡花。
一次下田檢查工作,看到一名女工用頭繩綁紮一株折了的棉花,甚是感動,讓他更為感動的是這株棉花秋天結了滿滿一身桃,比周圍的棉株都多。
老連長心想,這事奇了,難道棉花也懂得報恩?
為什麼受傷的株多結桃,老萬動了心思,他從農業技術員那裡得知是因為刺激了棉花的生長,而不是連長說的“報恩”。為此,招包前他又去農技站請教,若將每株棉花環割一刀會是什麼結果?
回答是多結三個至五個桃,並告訴他環割技術要求很高,割淺了不起作用割深了會傷株體,必須割得恰到好處。
第一次承包的這一年他增加了環割技術,包的棉花平均每畝收了一百二十斤。
老萬包了幾年地,掙了一些錢,幫助兒女在城裡買了一套大面積的住房,與我做鄰。退休後相處甚歡。
接送小孩上學活不重責任重,風雨無阻,風雪無阻,都必須按時送到,特別是冬季,天再冷路再滑每天都得早早去趕公交車,早晨出門時,兒子總是囑咐孫子:“路滑,扶着爺爺走,上車給爺爺佔個座。”
我們這棟樓有三個老頭送孫子上學,除去老萬還有位老李,我們每天都在公交車站和學校門口相會,然後帶着孩子同乘一輛車來去。
一天老萬說他想了個好主意,要是我和老李同意,不僅孩子上學不受凍,我們還有錢買酒喝。
他扳着指頭說,我們三個人每天接送三個孩子需花公交車費十二元,而這個市的出租車五元錢跑全城,若是一個人帶三個孩子乘出租車接送每天只需十元可以節省兩元,一個星期就是十元,一個月就是四十多元。
他還說可以固定一輛車讓師傅到門口接我們,有固定定時的乘客,出租車師傅也是求之不得的生意,是會同意的。
老萬夠精明吧!同是送孩子上學,同是挨凍,我和老李就沒想到,他卻想到了。
我將這“主意”講給兒子、兒媳聽,話未說完,兒子拍手道:“這主意肯定是萬叔出的,好!”
老李未向兒子說,來了一段時間的“暗箱操作”。
一天他的兒子問孫子上學路上冷不冷,孫子說來回都坐出租車一點也不冷。
兒子問是怎麼回事,老李才以實相告。月底,老李的兒子備了一瓶酒八個菜,非讓我們老哥仨在一起喝幾杯不可。
我們問他為什麼破費,他說:“酬謝萬叔的’金點子’”
【後記】
從“臭班長”到承包能手,再到接送孫子的“省錢達人”,他的每一段經歷都透着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不抱怨處境,不糾結虛名,總能在看似無解的困境里,找出四兩撥千斤的巧辦法。
當積肥班長,別人嫌“臭”嫌沒面子,他卻把“兵頭將尾”當回事,先整治連隊環境,讓廁所不臭、水井潔凈。
面對扈鴨子亂倒垃圾的難題,他不吵不鬧,用“以臭治臭”的妙招,插塊“垃圾場”木牌就讓對方服軟。這不是耍小聰明,而是懂得拿捏人性的分寸,用最溫和的方式解決最棘手的矛盾,既守住了原則,又不傷和氣,比硬剛硬懟高明多了。
承包三角地時,他敢以九十二斤畝產的高標底拿下,靠的不是蠻幹,而是對農業技術的鑽研。從老連長看到的“棉花報恩”現象,到主動請教農技站的環割技術,他把別人忽略的細節變成增收的法寶,最終畝產遠超預期。
這背後是他的有心計——既懂借鑒經驗,又善學習新知,把“想幹事”變成“能幹事”,把“能幹事”變成“干成事”。
退休後接送孫子,他又能從日常開銷里算出“省錢經”,用出租車代替公交車,既讓孩子不受凍,又能省下錢買酒喝,還幫出租車師傅找到了固定生意,一舉三得。
這份精明,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把生活過得精緻的通透——在平凡的日子裡,也願意花心思優化細節,讓自己和身邊人都過得更舒心。
老萬的故事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他從未被身份或處境束縛。當“臭班長”不自卑,有機會升排長不貪念,搞承包能賺錢,退休了也能把小日子過出花樣。
他的“萬能”,本質上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不抱怨、不躺平,遇到問題就想辦法,面對利益不貪心,待人處事留分寸。
這正是普通人最珍貴的智慧——不是擁有驚天動地的能力,而是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把每件事都做得妥帖,把每個日子都過得有滋味。
老萬讓我們明白:生活從不是單選題,只要肯動腦子、肯用心,平凡人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普通的日子也能綻放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