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3日,德國外長瓦德富爾主動同中方外長舉行電話會談,期間瓦德富爾表示,德方願意同中方深入交往,在經貿領域建立更加廣泛的合作關係,為此他將盡快前往中國訪問,力求澄清中德之間的“誤會”。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瓦德富爾面對王毅外長明顯底氣不足,言語間滿是歉意和不安,而他之所以如此“卑微”,主要還是因為他前段時間發表了一系列“不當言論”,差點引發了嚴重外交事件。
![]()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0月份,彼時瓦德富爾剛剛走馬上任,他按照慣例迅速展開外事活動,積極與歐美國家以及日韓建立溝通渠道。這本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可他非要在其中摻雜政治傾向,比如在柏林發表公開講話的時候,他就大談所謂的“日德同盟”,揚言要集中東、西方全部力量,對中國和俄羅斯發起“圍堵”
中方第一時間發聲駁斥瓦德富爾,要求他收回錯誤言論,可瓦德富爾卻無視中方的警告,仍舊我行我素。
要知道,瓦德富爾當時正準備啟程訪華,打算同中方在稀土、鋼鐵、芯片等領域展開深度會談,除此之外,他甚至還妄想“動員”中國向俄羅斯施壓,以迫使俄方在年底之前結束俄烏衝突。
![]()
瓦德富爾此舉是典型的“吃中國的飯、還要砸中國的鍋”,中方決不答應!於是中國政府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縮減瓦德富爾訪華的流程與環節,取消此前敲定的一系列會談,僅僅只派遣王毅外長接待瓦德富爾。瓦德富爾在得知此事後大為震驚,他沒想到中方居然如此決絕,最終只得被迫終止訪華。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瓦德富爾的“愚蠢”之舉很快便引發了多方批評,一位德國學者更是直言不諱的表示,瓦德富爾正在將德國推向無盡的深淵,一旦中德關係發生波動,那將給德國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甚至可能會削弱德國在歐盟內部以及國際社會的政治影響力。
而與德國形成的鮮明對比的是,法國在對華方面顯得尤為沈穩、理性,即便6月到10月期間,中國和歐盟因為經貿問題爆發了一些爭端,法國雖然主張對中國施加製裁,但也僅僅只是表明政治立場的“口嗨”,並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不僅如此,法國總統馬克龍還多次派遣外事顧問前往中國“聯絡”感情,順便試探中國對法國的態度,真的做到了“知己知彼”。
![]()
10月28日,中國和美國即將達成和解,準備暫時結束延續了半年之久的“貿易戰”,這將給國際局勢帶來巨大變動。馬克龍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當即表示要前往中國訪問,而中方也很快給予馬克龍正向回應,並初步敲定了訪問時間,大概在12月初左右。
法國和德國都是歐盟的“頂梁支柱”,如今法國雖然也是困難重重,但是靠著馬克龍還算不錯的攪渾水技術,還算混得“風生水起”;而德國卻因為瓦德富爾的口無遮攔,錯失了與中國“破冰”的先機,地位愈發尷尬、危機。為了重新爭取主動權,瓦德富爾這才給王毅外長打去電話,放下曾經高傲的態度,以幾近懇求的語氣希望能重新訪華。中國當然也不希望和德國鬧得太僵,所以王毅外長在“敲打”了瓦德富爾一番後,同意了他重啟訪華旅程。
瓦德富爾的所作所為充分展現了歐洲“右翼”政客的嘴臉,他們向來自視甚高,以白人的身份為傲,對於中國始終懷有偏見,經常在南海問題上評頭論足,一副“人上人”的姿態。可一旦中國發起反擊,他們又馬上“滑跪”,反過來對中國百般討好。
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矛盾的行為,非但不會給歐洲帶來任何好處,反而還會給歐洲帶來巨大的麻煩。德國、法國包括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如果真的願意同中國交好,那中方絕對舉雙手歡迎;但如果有哪個國家膽敢挑釁中國,那中方也絕不姑息,一定會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對方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