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班味的工位”,是打工人穩穩的幸福?

【來源:光明日報】

文|林岩

最近,“沒有班味的工位”這一話題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不少“打工人”紛紛晒圖,展示自己精心布置的工位:有的擺放着鮮花與綠植、有的增添了諸多實用收納、有的陳設着玩偶手辦、有的貼滿了照片、有的則備有各式零食。

“沒有班味的工位”,是打工人穩穩的幸福? -

工位應該是最具“班味”的地點了。遵循着效率至上的邏輯,辦公區的工位布局、設備配置往往一模一樣,人們在這裡進行着相對程式化的工作。但工位又是職場人除了家之外,待得最久的地方,工作日那些清醒的時間,幾乎都在這裡度過。於是,在這方小小的空間里,不少年輕人開始通過個性化的“軟裝”,為日復一日的職場生活注入更多溫暖與活力。

“沒有班味的工位”,是打工人穩穩的幸福? -

買個靠墊、備點零食,是讓自己舒服一些;擺些鮮花、手辦,則是讓心情愉悅一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既是對自己的犒勞,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它們可能不會直接帶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卻是緩解壓力、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且,這些充滿個人色彩的物件還可能成為同事間交流的話題,為職場關係增添幾分溫度。

仔細想想,我們又會發現,這些提升幸福感的舉動,背後都有一種對自我的表達。每個人的工位布置都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甚至生活狀態。有人偏愛簡約實用,有人追求溫馨浪漫,工位上的細節恰恰是個人風格的延伸。

“沒有班味的工位”,是打工人穩穩的幸福? -

此前,一位杭州女生“花上萬元爆改工位”也曾登上過熱搜,她在工位上擺滿了各種潮玩和盲盒手辦,在社交媒體上備受關注。儘管花費上萬元顯得有些昂貴,但出發點卻與普通工位改造類似,都是試圖在標準化的職場框架內,按自己的心意為“自我”爭取一席之地。

換句話說,人們通過個性化的裝飾為工位“去班味”,實際上去的就是一種流水線式、工具式的被動感,去“班味”後多出來的則是“人情味”,是屬於個體的溫度、情感和掌控感。“沒有班味的工位”背後,不只是美觀或舒適的需求,更有對個體價值在職場中被“看見”、被尊重的期待。人們通過裝扮工位,讓職場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能容得下一個個具體而真實的“人”。

“沒有班味的工位”,是打工人穩穩的幸福? -

工位雖小,卻是一扇值得觀察的窗口。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嘗試抹去“班味”,我們或許應該從中看到職場人對工作更細膩的訴求,那就是保留一些屬於“人”的溫度與彈性。這也提醒管理者,職場不僅需要效率與規範,也需要對人性的細微體察與尊重,員工並非只是某個崗位上抽象的“人力資源”,更是有着豐富情感與創造力的個體。在這個角度上看,多一些空間和自由度,讓效率與溫度同行,或許正是“去班味”潮流帶來的啟示。

來評論區晒晒你的工位吧

文字:林岩

朗誦:王茜

圖片:社交平台截圖

責編:張永群

編輯:朱曉帆 常瑩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