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10人登上百富榜
富豪榜的每一次更迭,都是商業世界風雲變幻的縮影。
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5胡潤百富榜,是胡潤研究院自1999年以來連續第27次發布“胡潤百富榜”,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25年9月1日。
其中,71歲的鐘睒睒以5300億元的身家第四次成為中國首富,並刷新了中國首富的財富紀錄。
![]()
圖源:胡潤百富公眾號
鐘睒睒今年財富比去年增長1900億,是繼馬雲之後,第二位實現“四度登頂”的企業家。
但除了鐘睒睒之外,還值得特別關注的,是雷軍。
56歲的雷軍,在今年的榜單上可謂是大放異彩,他的財富比去年增長1960億元,成為今年上榜企業家中財富增長數額最高的企業家。
![]()
圖源:胡潤百富榜
雷軍以3260億元的身家排名第五,上升14位,這是他自2015年後時隔十年第二次闖進前五。
雷軍更是被胡潤看作未來中國首富的有力人選之一,胡潤表示:如果DeepSeek未來商業化成功,參考OpenAI三萬多億元人民幣的價值,梁文鋒將成為未來三年中國首富的重要候選人;如果虛擬貨幣與穩定幣領域能持續保持增長,趙長鵬具備衝擊中國首富的實力;當消費電子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的機器人時代來臨,小米的雷軍將成為中國首富的有力競爭者;服務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寧德時代曾毓群,如果行業保持增長,曾毓群也將保有衝擊中國首富的潛力。
可見,雷軍如今確實是風光無兩,帶著小米一路高歌猛進。
也正因如此,今年小米共有10人上榜。分別是,以3260億財富位居第5名的雷軍,以1230億財富位居第28名的林斌、以340億財富位居第179名的洪鋒,同樣以335億財富位居第185名的黎萬強和黃江吉,以170億財富位居第382名的許達來,以150億財富位居第443名的周光平家族,以130億財富位居第528名的劉德,以115億財富位居第614名的王川家族,以92億財富位居804名的劉芹。
![]()
圖源:胡潤百富榜
小米公司10人上榜,說明了小米具有很強的造富能力,讓人感嘆,選對路跟對人很重要。
同時,這也意味著,科技行業在當今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發展潛力。以雷軍為代表的企業家正展現出更強的增長潛力,隨著消費電子與智能出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科技行業將繼續推動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
![]()
小米10人上榜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時,胡潤發布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時,小米便已經有9人上榜,如今胡潤百富榜上小米又變成了10人上榜,這說明小米的發展確實迅猛。
![]()
圖源:大河財立方微博
而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小米集團強大的業績增長。
2025年上半年,小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總營收達到2272億元,同比增長38%;淨利潤21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70%。
這份成績的背後,汽車業務成為絕對增長引擎——距離首款車型正式推出僅一年時間,小米汽車便實現了階段性突破,上半年交付量達15.72萬輛,躋身新勢力車企前五,貢獻收入213億元,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爆發力。
回顧小米汽車的市場表現,其增長節奏堪稱迅猛。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交付量已達7.6萬輛,到9月單月交付量更是突破4萬輛,持續刷新行業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系列平均售價達23.8萬元,在20萬元以上純電轎車市場中,市佔率一度攀升至43.7%,成功超越特斯Model 3,憑藉首款車型就站穩了中高端市場。而6月上市的第二款車型小米YU7,更創下18小時鎖定24萬台訂單的佳績,成為SUV市場的新晉爆款,進一步拓寬了市場覆蓋。
當然,眾所周知,對於資本密集型的汽車行業而言,盈利是跨越“生死線”的關鍵。造車前期需投入百億級資金用於研發、建廠及供應鏈搭建,長期虧損往往意味著發展危機。
在這一點上,小米汽車的盈利能力提升速度超出市場預期: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已达23.2%,第二季度进一步升至26.4%,这一水平显著领先于同期多数头部车企。
結合強勁的交付能力與高毛利優勢,多家機構預測,小米汽車有望在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單季度盈利,若能達成,將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中盈利速度最快的企業之一。
除了汽車業務的強勢突圍,小米的手機與IoT核心業務基本盤同樣穩固。
根據胡潤相關數據,小米智能手機當前保持全球第三的市場份額,佔比達14.7%,上半年貢獻收入961億元,持續築牢業務根基;而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的表現更為突出,上半年收入710億元,同比增長51%,毛利規模已超過手機業務,成為公司利潤的核心支柱,“手機×AIoT×汽車” 的生態協同效應正逐步顯現。
此外,在資本市場上,小米集團股價一路狂飆,從去年到現在,整體呈現向上趨勢。截至2025年10月31日港股收盤,小米集團最新市值達到1.13萬億港元。
![]()
圖源:百度股市通
可見,小米的發展正在一路高歌猛進,因此小米成員才能財富水漲船高,達到10人上榜的數量。
![]()
小米的爭議與挑戰
不過,小米在發展中也有著不少爭議和挑戰,這些問題既觸碰了用戶對產品安全的核心關切,也牽涉品牌宣傳的誠信底線,不僅消耗著積累多年的口碑好感,更成為其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首先是安全爭議——
小米汽車上市後,多起交通事故將其安全性推上輿論風口。
安徽銅陵高速上小米SU7碰撞護欄、成都街頭的行車事故等事件,密集的事故曝光仍讓公眾對其安全性能打上問號。
對於小米這樣自帶流量的新勢力車企而言,安全爭議的發酵速度遠超預期,而品牌後續的回應節奏和公關處理不夠及時,進一步放大了用戶顧慮,若想修復信任或許需要長期的市場驗證和持續的技術改進。
其次是宣傳爭議——
品牌宣傳中的不嚴謹,讓小米陷入誠信危機。
一方面,小米汽車曾在發布會上強調“續航里程”“加速性能”等核心參數,但部分用戶實際使用後發現,實際續航與宣傳數據存在差距,被質疑“誇大宣傳”;
另一方面,“小字事件”引發廣泛吐槽——小米在部分產品宣傳頁面或營銷活動中,關鍵限制條件、宣傳特質等用不顯眼的極小字體標註,對於用戶而言十分容易忽略,導致實際權益與預期不符。
這種做法,不僅引發消費者質疑不斷,還讓品牌“性價比”“真誠”的標籤打了折扣,已經影響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爭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暴露了小米飛速發展中的潛在問題。
一是快速規模化與品控、安全驗證的失衡,汽車業務作為全新賽道,小米可能在產品測試週期、極端場景驗證上存在短板;二是營銷導向過強,為了追求傳播熱度和銷售轉化,宣傳中過度強調優勢、弱化限制,忽視了用戶的實際使用感知;三是危機公關應對能力不足,面對爭議時,未能及時回應用戶核心關切,導致輿論進一步升級。
這些爭議和挑戰,本質上是小米從發展轉型過程中必須跨越的門檻。若無法妥善解決用戶顧慮,小米的高端化轉型、生態鏈協同等戰略佈局,都將面臨更嚴峻的市場阻力。
未來,小米將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