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正式對外宣布,特朗普將踏上為期數日的亞洲訪問之旅。
行程安排得滿滿噹噹:馬來西亞、日本、韓國,一個都不落下。
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個行程的壓軸大戲被安排在了韓國——那裡將舉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特朗普計劃在這個多邊場合與中方代表舉行雙邊會晤。
把中美會晤放在最後一站,這個安排可不是隨便定的。
政治觀察家們都看得出來,特朗普這是想藉著多邊外交的舞台,向國內民眾展示他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
畢竟,能在APEC這樣的重要場合與中方坐下來談,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資本。
特朗普這次把芬太尼問題列為會晤議程的首位,這個安排背後有着深層的政治考量。
芬太尼危機在美國確實是個大問題,每年因為芬太尼過量死亡的美國人數量觸目驚心。
特朗普抓住這個議題不放,一方面確實反映了國內的現實壓力,另一方面也為這次亞洲之行找到了一個聽起來很有正當性的理由。
說白了,芬太尼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自己的社會治理問題。
禁毒體系不夠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漏洞,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單純指望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芬太尼危機,效果肯定有限。
特朗普把這個問題擺在中美會晤的第一位,更多是為了轉移國內對其他政策爭議的注意力,同時為自己的外交行動披上一層”為民請命”的外衣。
就在特朗普對外表現出對會晤結果的樂觀態度時,《紐約時報》爆出的消息給這種樂觀情緒潑了一盆冷水。
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在準備對中國啟動新的貿易調查,理由是中國”未遵守其第一任期內簽署的貿易協議條款”。
這裡說的就是2020年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當時約定中方要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等商品。
這個時間節點的選擇很有意思。
就在特朗普即將啟程前往亞洲的當天晚上,這樣的消息突然爆出,很難說是巧合。
更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會晤設置議價籌碼,或者說是在向中方施加心理壓力。
畢竟,貿易調查一旦啟動,後續可能引發的關稅大戰對雙方都不是好消息。
其實,最近幾個月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已經在升溫。
9月份,美方違背之前達成的共識,突然收緊了針對中國企業的出口管制措施。
這個舉動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因為此前雙方明明在一些技術合作領域有過積極的互動。
中方的反應也很迅速。
10月9日,中國果斷出手,升級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稀土這個東西,對於現代工業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次升級管制措施,明顯是在向美方發出信號:你有你的芯片管制,我有我的稀土武器。
這種你來我往的貿易博弈,讓原本就複雜的中美關係變得更加微妙。
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也都在為可能的談判積累籌碼。
稀土問題、美國大豆貿易、核問題、俄烏衝突,這些都將成為即將到來的會晤中的重要議題。
特朗普這次表現出來的態度頗為矛盾。
一方面,他在公開場合表示對中美會晤能夠達成好結果充滿信心,甚至說”每個人都會非常高興”。
另一方面,他的團隊卻在背後準備可能激化矛盾的貿易調查。
這種表裡不一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其對華政策的投機性特徵。
回想特朗普第一任期時的做法,這種策略並不新鮮。
他曾經放話要重啟對華高額關稅,聲勢搞得很大,後來又突然放低調門,表現出願意對話的姿態。
這種忽冷忽熱的處理方式,看似混亂,實際上可能是一種刻意的策略——通過製造不確定性來增加談判中的議價能力。
特朗普如果真的執意要在”施壓”的老路上繼續走下去,結果很可能不會如他預期的那樣”樂觀”。
中方在稀土管制上的迅速反制已經證明,單方面施壓的策略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效果有限。
真正的問題解決需要雙方都拿出誠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尋找共同利益的交集點。
特朗普這次把中美會晤安排在壓軸位置,炒作芬太尼問題,背後準備貿易調查,這些動作都帶着濃厚的國內政治色彩。
他需要向美國民眾證明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需要為可能的政策失誤找到替罪羊。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不是靠一兩次高層會晤就能解決的,更不是靠單方面的施壓就能改變的。
真正的突破需要雙方都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具體問題上拿出實際行動。
如果還是抱着零和博弈的思維,那麼無論會晤的場面多麼熱鬧,實質性的進展都會很有限。
信息來源:
白宮新聞發布室官方聲明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正式宣布特朗普亞洲之行計劃及APEC會晤安排
《紐約時報》獨家調查報道披露特朗普政府準備對中國啟動貿易調查的內幕消息和政策動向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政策文件關於2020年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執行情況的官方評估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告宣布升級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以回應美方出口限制政策
APEC峰會官方議程安排韓國主辦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美雙邊會晤的正式時間表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聲明關於芬太尼問題、核問題及俄烏衝突的官方立場表態
中美兩國海關總署貿易數據關於大豆貿易、稀土出口及雙邊貿易額的最新官方統計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