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客戶當恩人、員工當家人、企業當家庭」,說話的人是55歲才創業的崴正營造創辦人張正岳,他出身建築科班,從繪圖員、監工、主任一路做到企業高層主管,正是這樣訴求情感連結的起心動念,讓崴正營造成為一家有溫度的公司。不過,真正讓這家中小企業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對永續的深耕與實踐。
崴正營造2021年底在台中成立,專注於住宅、廠房、醫院及學校等多元私人,創立三年多,已掌握20多個建案,締造逾百億業績。企業的永續意識並非憑空而來,張正岳回憶,2009年莫拉克風災高雄小林村的滅村事件,深深觸動了他。
「那一幕讓我非常難過,我覺得這是大地對人類的反撲。」當時任職於大型營造公司的他開始反思:「建築業是最取之於地球的產業之一,例如木材、建材都靠砍伐樹木,我們應該對這個世界做點有溫度的事。」
張正岳在企業社會責任(CSR)尚未流行的年代,即以實際行動投入公益,並推動成立「綠色聯盟」(2018年更名為「綠色智慧科技協會」),鼓勵供應鏈廠商共同投入綠色建築與災後重建,「我們做的是建築,就用本業去幫助災民重建,比捐錢更直接有效率。」
又例如高雄發生氣爆事件,張正岳帶領員工和廠商主動投入災後重建,當時駐守現場全力搶救的只有三組人馬:慈濟、台積電,以及他們的工班團隊,「我們不是金控或科技巨頭,沒辦法一次捐幾千萬,但我們有的是技術與人力。」這種從實用與本業出發的社會回應,展現了企業在公益實踐上的靈活與深度。
深入偏鄉 改善長者生活
後來,張正岳憑豐富的經驗與人脈另起爐竈,永續也成為品牌特色。崴正營造副總經理兼永續長林展永提到,三年多來,他們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合作,帶領公司員工及其家人在大肚山種回一百多個原生樹種,同時將在烏日知高圳等地認養山林。
隨著台灣面臨「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特別是獨居長者的生活品質問題,崴正也規劃在南投中寮等偏鄉提供長者居家修繕,以及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
這份堅持不只是口頭宣示,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主動尋找鮮少有人做的公益議題作為切入點。張正岳常說:「我們營造業賺錢是基本,但不能只有財務,要做有影響力的事,幫助多少人比賺多少錢更重要。」
崴正營造這些年積極推動淨零與數位轉型,目標是強化企業韌性、回應氣候變遷,同時提升營運效率。具體行動包括了,成立綠色夥伴機制,協同供應商導入綠色建材與節能工法,如低碳混凝土、可回收隔間系統、推動工地標章驗證。
此外,他們也導入AI節能監測系統,例如在工地水電系統中裝設感測器,利用AI判斷是否需抽水或停止,以達節電效果;在工地推動建材分類回收、模板與鷹架重複使用,設計階段即納入碳足跡評估,減少未來拆除與修繕浪費等。
同甘共苦 推師徒制傳承
針對傳統營造業普遍依賴人力管理與紙本作業,效率低、資訊落差大,崴正營造看準數位轉型的必要性,主動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改革策略。他們將三大年度目標:「數位轉型、低碳轉型、技術轉型」,列入部門KPI且與聯動獎金、績效評估系統掛鉤。因為企業要有願景,也要把策略落實在基層執行,這樣才有持續力。
「AI是人設計出來的,透過數據與備援機制,我們能讓決策更即時、更環保。」資訊部課長曾朝弘說。
張正岳也深信「得人才者得天下」,「我從底層上來,在他們最辛苦的時候一起做工地,所以現在工地上的技術人員、工班都願意支持我。」張正岳注重「做中學、帶中做」的領導方式,讓員工不只視他為老闆,更是領路人。許多主管一路跟隨創辦人,形成深厚的信任與凝聚力。
為了培育人才,崴正營造積極推動師徒制,例如工地主任要負責帶領訓練接班人,以傳承經驗,也培養後輩現場實戰力。一些專案導向的訓練,則可由實際建案帶動員工解決問題與流程管理能力。為鼓勵學習進修,公司也設立磐石菁英學苑,提供各種分級教育訓練。
成功關鍵 利他也能利己
「很多企業把教育訓練當成是義務,要投入成本,但我們認為教育訓練是一種投資。」崴正營造人力資源處經理陳昤聿說,除了降低離職率外,更看重關鍵職務的留任率。
「企業不能只是賺錢,要能幫員工成長,幫他們成家立業。這樣人才才會留下來。」張正岳語重心長地說。
在崴正營造,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高達九成多,不只動員員工去做志工、植原生種的樹,還把員工家人一起帶過去,感受公司的善念與環保意識,也讓員工的流動性不像一般公司那麼高。
張正岳坦言:「大型企業有大型的作法,我們是中小企業,就做我們有能力做的事。」這種謙遜但不妥協的態度,讓崴正在疫情與景氣低迷的壓力中持續成長。
他總結企業成功的永續方程式為:「利他也能利己,我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終將形成正向循環。」
標題: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標竿學習/崴正以本業助人 展現溫度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