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台灣的季節樣貌正在悄然改變,夏季明顯延長而冬季縮短,帶來一系列健康與環境挑戰。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指出,近年台灣夏天已從過去增加至120至150天,增加了1至2個月,而冬季則從90天減少至20至40天。中醫師周慧雯觀察到中暑患者日益增多,特別是「陰暑」患者比例節節上升,這類患者多為久待冷氣房並常飲冷飲的上班族,體內「寒包火」使熱氣無法排出。中醫師周慧雯表示,陰暑患者多為經常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他們在冷氣環境中久坐久站,出入於冷氣房之間,同時還習慣攜帶冰冷飲料,導致體內出現「寒包火」的情況,熱氣被悶在體內無法排出。這種情況可能引發胸悶、拉肚子、頭暈和無力等症狀。周慧雯建議,這類患者應避免過多飲用冷飲,否則會使症狀惡化,平時可以考慮喝四神湯來改善。

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表示,在溫室氣體和自然變化的共同作用下,未來溫度長期趨勢將繼續升高。對台灣來說,除了溫度升高外,西北太平洋海溫的顯著增加也使民眾感受到明顯的溫度上升。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到本世紀末夏天可能長達210天,超過36度的高溫天數可能增加75天。

季節變化不僅影響人類生活,也對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研究顯示,「季節失調」現象可能導致遷徙動物的行為劇烈變化或終止。更值得注意的是,發表在《環境地理學進展》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已出現兩個新季節:霧霾季節和垃圾季。霧霾季節過去只是零星案例,但近年來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越來越關注,甚至視為季節性災害。而每年11月至3月的垃圾季,潮汐會將塑膠沖到峇釐島海岸,兩者都會帶來嚴重污染。面對這些變化,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認為當前的應對措施不夠積極。她指出,環境部雖然有高溫演練,結合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但多數措施僅限於灑水和呼籲,且啟動條件嚴格,需要達到38度連續三天才會啟動相關機制,這樣的應對可能為時已晚。忻儀強調,國家的氣候能源政策應更積極,特別是在能源轉型方面,加快減碳速度。
隨著傳統四季可能逐漸消失,我們不僅需要對季節有更靈活的理解,更需要調整環境監測指標與政策規劃,積極應對這些新的氣候挑戰。無論是個人健康防護還是國家政策制定,都需要與時俱進,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新常態。
標題:冷氣房待太久恐「寒包火」!中醫:飲冰飲更糟 季節失調生態浩劫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