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使用量攀亞洲第一 醫嘆「不光榮紀錄」牀只該有3功能

失眠、壓力沉重,台灣民眾使用鎮靜安眠藥品、抗焦慮藥物數量逐年增加,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人睡眠問題嚴重,精神科楊聰財嘆,以前總是互相問候「甲呷飽未」,現在卻變成「有睡好嗎?」。十八歲以上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直逼四分之一,他表示,安眠藥的健保申報量逐年攀升,每年用藥需求超過10億顆,形同每人每年服用超過200顆,該數據根本是亞洲第一。

楊聰財分享一名個案,一名年約40歲科技業主管小雅,白天要帶團隊衝業績,晚上要照顧兩個學齡子女與年邁公婆,是典型三明治世代,長期壓力導致睡眠到受影響;起初只是偶爾難以入睡,後續演變成整夜淺眠、頻繁做夢,因此到家醫科求助而服用傳統安眠藥。

楊聰財說,該個案服藥初期效果顯著,但是效果遞減,甚至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狀況,甚至半夜起牀煮東西喫,隔天完全不記得。小雅才警覺自己對安眠藥產生依賴,後續轉求助精神科醫師。

傳統助眠藥物分為兩大類:BZD類(苯二氮平類藥物)與Z-Drug類,都透過幹預腦部GABA系統達到鎮靜效果。BZD類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副作用包含夢遊、夜食、平衡感受影響等;Z-Drug類則作用在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因此在全球廣泛使用。然而,這些藥物的依賴性與戒斷風險不容小覷。

楊聰財指出,不論是BZD還是Z-Drug類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

然而,睡眠障礙不是單一問題,常常只是冰山一角。楊聰財表示,睡眠應把握三大原則,第一:黃金是晚上11點到白天6點,午休不應該超過一小時。第二,從日常就可以預防,例如不要在牀上滑手機、追劇,要訓練在牀上時「腦袋就要關機」,牀的用途就只應該有三項「睡覺、養病、性行為」。

最後,他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腹式呼吸,練習腦袋放空,或是身體掃描法,讓意識依序集中在腦部、鼻子、下巴、腹部等,也可以幫助腦袋放空入睡。

另外,楊聰財表示,新型助眠藥物是針對「素系統」拮抗,阻斷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效果,但不會影響記憶力;食慾素調控控覺醒與睡眠切換,食慾素活性高時,人體會難以入睡。這類藥物藥物作用機轉不會抑制呼吸中樞,對於有呼吸功能顧慮的年長者是較為安全的選擇。


標題:安眠藥使用量攀亞洲第一 醫嘆「不光榮紀錄」牀只該有3功能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