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6 日,Huobi 釋出通知稱將清退中國大陸使用者。訊息一出,比特幣並沒有因此出現過大的價格波動,但 USDT 開始應聲下跌,最低時 USDT 價格甚至跌破了 6 元,相較 1 美元約合 6.4 元人民幣的匯率,USDT 負溢價最高達到了 6% 以上。近日 USDT 價格已經回到 6.3 元附近,但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處於極高的負溢價狀態,我們不禁要問:USDT 價格這次為何長時間偏離正常價格?為何沒有像之前一樣很快地恢復?這次政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USDT 價格為何無法恢復正常
針對 USDT 價格為何下跌並且長期無法恢復的問題,筆者諮詢了行業內的 OTC 承兌商。該承兌商表示,首先價格下跌是因為 Huobi 宣佈清退中國大陸使用者之後導致國內投資者恐慌而紛紛拋售 USDT 套現導致的,由於 USDT 的使用者多數為國內使用者,過度的恐慌拋售導致流動性下降,價格自然難以反彈。另一方面,對於政策的擔憂導致大量 USDT 承兌商退出市場,進一步降低了價格的支撐力度。「一般情況下,承兌商都會一起把價格控制在相對穩定的區間內,但這次由於部分承兌商的退出導致供求關係發生了改變,價格短期內很難恢復正常。」
就在 9 月 26 日 USDT 下跌之後,市場出現了很多聲音,有不少人認為等到 27 日晚間到 28 日,也就是美國大部分地區的週一白天的時間,USDT 價格就可以通過搬磚恢復正常,但事實卻讓很多人感到了意外。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諮詢的承兌商也給出了答案:理論上確實可以通過在國內購買 USDT 之後去 Tether 公司兌換為美元,但從一方面說,Tether 公司的兌換最低限額為 10 萬美元,並且還有可能高達上千美元的手續費,所以小額度的兌換並不划算,加之在 Tether 開戶也需要「養號」,新號的大額贖回也可能會引發國外的監管關注。另一方面,即時以上的條件都滿足,數額足夠大,通過 Tether 贖回美元也沒有障礙,但由於國內對於外匯的監管已經非常嚴格,無論通過個人還是公司都有嚴格的限制,即時成功在 Tether 兌換出了美元,想將資金換回國內的人民幣,無論時間成本還是資金成本可能都會高於 USDT 的負溢價,並不划算。
一面是政策的趨嚴導致擠兌和承兌商的退出,另一方面是「搬磚」的成本很可能高於收益,這兩點原因導致了 USDT 價格在此次下跌之後直至今日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
此次十部委的政策性檔案傳達出了什麼
從 USDT 誕生至今,也存在過幾次由於政策原因而出現價格波動的情況。但此次政策性檔案的出臺,使得包括幣安、Huobi 在內的交易所以及眾多礦池等紛紛宣佈退出中國市場甚至直接停止運營,那麼此次十部委下發的檔案究竟和之前有什麼不同,傳達出了怎樣的資訊呢?
筆者對此諮詢了上海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的沈哲馭律師,沈律師表示,《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以下簡稱「檔案」)屬於政策性檔案,主要是為了指導政府相關部門工作而向社會公開的檔案,本身的法律效力較低,但具有較高的指導性意義。本檔案的出臺是明確了將來一段時間政府相關部門對於加密貨幣的認定。檔案涉及的內容或會逐步落實成法律法規,但是定性應該和本檔案相同。同時該檔案的聯署單位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相信該三單位會將本檔案視作解釋相關問題的依據。
而該檔案比較重要的一點是直接否定了加密貨幣的商品屬性,直接定義為純粹的違法物品。沈律師表示,檔案第一款「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具有非貨幣當局發行……」本條文的含義直接否認了加密貨幣的貨幣屬性,也認為它並非商品的一種,而是純粹的違法物品,可以理解成假煙假酒毒品等。
而檔案第二、三、四款,闡述了國家對於有關加密貨幣交易等行為的定性,與以往不同的是,以上三款條文的敘述將相關行為直接定性為違法犯罪活動,可以追究刑事責任。沈律師表示,「首先,若使用虛擬貨幣進行任何金融活動,將全部比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關於金融犯罪和擾亂市場金融秩序的犯罪處理。即通過虛擬貨幣進行的一切金融活動,包括買賣等,都將被定性為犯罪行為,需要判刑。此外,即使運營虛擬貨幣的主體在中國法管轄之外,只要有人為了該主體提供宣傳銷售、支付結算、技術支援(提供伺服器、提供 app 介面等均屬於技術支援)的,都會視程度被追究法律責任,是違法乃至犯罪的行為。而使用虛擬貨幣作為交易物件或者支付手段的一切民事行為將被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為理由宣告無效。如果涉及犯罪的,還將被刑事制裁。」
由此可見,本次十部委聯合釋出的檔案所傳達出的監管力度相較此前有了質的變化,這或許也是為何 USDT 的使用者和承兌商紛紛退出以及與加密貨幣交易、挖礦等相關的公司寧願停止運營也不願冒險繼續為國內使用者提供服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