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經理幹10年:真有100萬存款的家庭,比你想的少太多,3個誤區坑了不少人
在銀行做客戶經理10年,每次有人問我“現在有100萬存款的家庭多不多”,我都得先糾正一個誤區。上周有個剛賣了老房的客戶來辦業務,說“周圍朋友看著都挺有錢,百萬存款應該很常見吧”,可後台數據顯示,我們支行29萬客戶裡,全家湊齊100萬存款的家庭連0.5%都不到。
![]()
網上總刷到“隨手轉百萬”“靠利息躺平”的視頻,現實裡卻滿是為存款發愁的普通人。 2025年央行最新報告裡的數字更實在:存款超100萬的家庭僅佔全國家庭總數的0.3%,差不多每300戶裡才1戶能達標。今天就用我見過的真實案例和最新數據,說說百萬存款的真相,很多人都被“表面風光”騙了。
先上硬數據:2025年,多少家庭有100萬存款?
別被“全民有錢”的假象迷惑,銀行系統裡的真實數據藏著答案。 2025年第二季度央行《中國城鄉居民家庭金融資產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居民存款總額雖有127.8萬億元,但分到每家每戶差距極大。
最關鍵的幾個數字得記牢:
– 存款超100萬元的家庭:約佔0.3%,按全國4.94億戶家庭算,也就148萬戶左右。
– 存款超50萬元的家庭:合計佔1.91%,意味著98%以上的家庭連50萬存款都沒有。
– 家庭存款中位數:10.3萬元,也就是說一半家庭的存款還不到這個數。
地域差異更明顯。我總行2025年的統計顯示,北京、上海的百萬存款家庭佔比最高,但也才0.5%左右,每200戶裡才有1戶達標;而中西部農村地區,家庭存款中位數僅5.2萬元,存款超20萬的家庭都不足25%。
去年我們支行做客戶畫像,全年新增的百萬存款客戶只有3個:一個是做了30年糧油批發生意的老商戶,一個是拆遷後沒換房的獨居老人,還有一個是繼承了長輩遺產的中年人。普通上班族裡,連存款超50萬的都寥寥無幾。
最容易踩的3個誤區:你以為的“有錢”,可能是假象
為啥大家總覺得“百萬存款很常見”?我接觸過太多客戶,都被這3個誤區繞暈了,把“表面有錢”當成了“真有存款”。
誤區1:家庭資產百萬=存款百萬,房子把錢“鎖”死了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胡潤報告說2025年中國有3800萬戶家庭資產超百萬,但這大多是房產價值,不是存款。 2024年住建部數據顯示,30%的家庭有兩套及以上房產,但這些都是“死錢”,想變現沒那麼容易。
前年有對小夫妻來辦房貸,說“家裡資產幾百萬”,細聊才知道是兩套老房子值這個價。後來他們賣了一套60平米的老房換學區房,除去貸款尾款、中介費和稅費,到手的錢剛夠新房首付,存款反而從20萬變成了5萬。央行數據也印證了這點:家庭負債裡74%是房貸,大部分錢都砸在了房子上,手裡能靈活用的存款沒多少。
誤區2:“別人都有”是錯覺,倖存者偏差騙了所有人
你刷到的“百萬存款”視頻,大多是少數人的生活片段。要么是做生意的周轉資金,今天存進來明天可能就轉走;要么是拆遷款、遺產這些“一次性收入”,根本不是普通家庭的常態。
我鄰居張阿姨,每月退休金6100塊,省吃儉用了22年,雞蛋只買促銷的,菜專挑傍晚打折的,上次來查存款才51萬。她跟我說:“原以為再攢5年能到百萬,現在算下來,就算一分錢不花,也得再等10年。” 這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真實情況——不是不想存,是真的攢不動。
誤區3:一線城市遍地是百萬存款,實則多數人在“硬撐”
有人說“北上廣深隨便一戶人家都有百萬存款”,但事實恰恰相反。一線城市月薪2萬的人不少,但扣除房租、通勤、生活開支,一年能存5萬就不錯了,要存夠百萬得20年,還得保證不失業、不生病、不生孩子。
我有個北京的同行說,他們支行有個客戶,在外企當經理,月薪3萬,看著風光,實際每月房貸1.5萬,孩子早教費8000,加上生活費,每月幾乎存不下錢。去年孩子生病住了次院,還刷了信用卡才湊夠醫藥費,存款賬戶長期不到10萬。
存夠100萬為啥這麼難? 3座“大山”繞不開
見過太多想攢錢的家庭,最後都被現實困住。不是不夠努力,是這3座“大山”太沉重,多數人根本扛不住。
1. 房貸是最大“吞金獸”,工資一半還了貸款
央行2024年報告顯示,有房貸的家庭戶均負債62萬元,每月房貸支出佔家庭收入的30%-45%。我接觸過一對小夫妻,月收入合計1.9萬,房貸就佔了1萬,再扣房租、水電、通勤費,每月能存下的錢不到1200,信用卡還欠著4.8萬。他們算過一筆賬:想存百萬,得不吃不喝69年。
2. 教育醫療開支“無底洞”,攢的錢不夠應急
收入增長趕不上支出增速,是很多家庭的痛點。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但教育、醫療支出增速都在7%以上。有個做技術的客戶,原本存款快到80萬,結果父親生病住院,半年花了30多萬,存款一下回到原點。
現在養孩子的成本更驚人。從早教到課外班,再到升學,一套流程下來,十幾年花幾十萬很常見。不少家庭都是“掙多少花多少”,根本沒餘錢存起來。
3. 收入單一抗風險弱,一旦失業存款清零
普通家庭大多靠工資收入,一旦遇到失業、降薪,存款很容易見底。 2024年有個客戶失業後,找了3個月才找到工作,期間靠存款還房貸、養孩子,原本20多萬的存款很快就花光了,還欠了親戚幾萬塊。
而那些真有百萬存款的家庭,大多不是靠死工資。要么是自己做生意有穩定盈利,要么是有房租、理財等被動收入,抗風險能力比普通工薪家庭強太多。
真有百萬存款的家庭,都有這3個共同點
雖然少,但我確實接觸過不少穩定持有百萬存款的家庭。觀察下來,他們的存錢邏輯很相似,不是靠“摳門”,而是靠“規劃”。
1. 存款只佔總資產的25%-30%,從不用來“躺平”
高收入群體很少把錢全存在銀行。 2025年的調查顯示,存款超百萬的家庭,存款只佔總資產的25%-30%,剩下的錢會用來買理財、基金或房產。有個企業高管客戶,每年會把收入的30%存成定期,20%買穩健理財,20%投入基金,既保證了存款增長,又能通過其他投資增加收益。
2. 有“強制儲蓄”習慣,從不靠“剩多少存多少”
這些家庭都有固定的儲蓄節奏,不是“月光”後再想存錢。有的是每月發工資後,先把30%的錢轉進定期賬戶;有的是每季度拿獎金的一半買大額存單。反觀很多存不下錢的人,都是“先花再存”,最後根本剩不下多少。
3. 極度重視抗風險,保險配齊再談存錢
幾乎所有百萬存款家庭,都配齊了基礎保險。他們知道,保險能擋住意外、疾病這些“花錢黑洞”,避免存款被一次性掏空。有個做建材生意的客戶,每年花2萬多買重疾險、醫療險,他說:“保險不是亂花錢,是保住存款的’防火牆’。”
最後想說:存款多少不重要,抗風險能力才是底氣
乾了10年銀行經理,我越來越覺得,比起“有沒有百萬存款”,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抗風險的能力”。很多家庭存款雖然只有20萬,但沒有房貸,保險配齊,有穩定收入,日子過得比那些存款50萬卻背著高額房貸的家庭踏實多了。
網上總拿“百萬存款”當成功的標準,其實大可不必。能按時還房貸、有錢應對突發情況、每年能存下一點錢,就已經超過很多人了。畢竟,普通人的日子,過得安穩比“賬面有錢”更重要。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家現在的存款有多少?有沒有被房貸、教育這些開支壓得存不下錢?你覺得普通人存夠100萬最難的地方在哪?要是想知道怎麼根據收入製定存錢計劃,或者想了解適合普通人的穩健理財方式,都可以在評論區說,咱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