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殲-10A這傢伙,在中國空軍裡頭算得上是個老將了。2004年左右開始批量服役的時候,它可是國產四代機的驕傲,機動性強,鴨翼布局讓它在空中轉彎特別利索。
可時間一晃十幾年過去,這330架每架砸進去2億的大傢伙,現在空戰上有點跟不上了,對地打仗也費勁,擱那兒像個雞肋,吃着沒味,扔了又可惜。
生產這麼多,本來想當主力,現在卻得想辦法變着花樣用。幸好,中國空軍沒讓它閑着,通過改造成防空壓制機,它又找回了點存在感。
殲-10A的設計初衷是空優戰鬥機,針對高空高速作戰。氣動外形不錯,最大速度1.8馬赫,爬升率254米/秒,翼載低,機動性在同類裡頭算中上。
早期用AL-31F發動機,推力大,加速快,從馬赫1.2到1.6隻需69秒,盤旋半徑小,滾轉率270度/秒。
可問題出在航電和武器上。那時候中國電子工業剛起步,殲-10A裝的脈衝多普勒平板縫隙雷達,探測距離也就70-100公里,分辨率低,抗干擾差
跟美國的F-16C比,F-16C的AN/APG-68雷達能探200公里,還帶地形跟隨模式。殲-10A的雷達鎖定目標慢,在超視距空戰里吃虧。
座艙還是傳統儀錶盤,沒玻璃化設計,飛行員看數據得轉頭找,效率低。導彈方面,早期配霹靂-8和霹靂-11,近距和中距都行,但沒IRST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也沒導彈逼近告警,敵方導彈來襲時反應遲鈍。
發動機後來換WS-10A,推重比0.96,勉強夠用,但壽命短,維護麻煩。
總的來說,殲-10A是四代機入門級,服役時對上蘇-27還行,可十幾年後,四代半滿天飛,它就露怯了。
生產上,殲-10A從2004到2010年左右下了240多架,總數算上後續改型到330架。每架2億,這數字擱現在看不便宜,那年頭中國航空工業正起步,材料、加工全靠進口加國產,成本高是正常。
批量生產後,它成了空軍骨幹,2012年左右殲-10A和殲-11B加起來超400架,戰鬥力蹭蹭漲。可落後不是一天的事兒。
空戰上,殲-10A沒有源相控陣雷達,超視距打不過殲-16或蘇-35。演習里,4架殲-10C就能擋24架殲-10A,差距拉大。對地攻擊更弱,只會扔火箭彈和無制導炸彈,沒精確制導能力,命中率低,風險高。
海上呢,沒空中加油,航程短,掛不了反艦導彈,突擊任務幹不了。加上殲-10B從2008年,殲-10C從2015年首飛,帶相控陣雷達、PL-15導彈,殲-10A自然退居二線。空軍不想白扔錢,壽命還有10-20年,得想轍利用。
這時候,防空壓制任務就成了救星。空軍轉型攻防一體,多機種大編隊、全天候跨區作戰常態化。打空襲,得先破敵防空網,壓制雷達是頭等大事。美軍早玩兒這個,叫野鼬鼠戰術,從越南戰開始。
1966年4月,美F-100F掛AGM-45導彈,首戰就幹掉6個導彈陣地。海灣戰,F-4G和F-16CJ發射1961枚AGM-88,伊拉克雷達癱瘓。殲-10A跟F-16C體型類似,中型單發,載荷夠,機動好,改成野鼬鼠正合適。2009年,它就試飛掛鷹擊-91反輻射導彈和制導吊艙。
鷹擊-91是洪都公司仿俄羅斯Kh-31P,1990年代引進技術,長4.7米,重600公斤,射程50-110公里,3.5馬赫超音速。戰鬥部90公斤,能砸爛相控陣天線。
早期版頻率窄,得換導引頭覆蓋美製雷達,後來國產版寬帶化,不用換。缺點是重,殲-10A機翼內側掛兩枚就1.6噸,影響機動;啟動慢,先固體火箭推到1.4馬赫再衝壓;射程短,得進敵防空區,危險。
空軍沒停步,補齊短板。殲-10A加電子戰吊艙,提高定位精度,S波段數據鏈共享情報。外側掛AIM-9式格鬥導彈自衛,腹下掛K/JDC-1光電吊艙導激光炸彈。壓制雷達後,順手扔炸彈毀陣地。殲轟-7A也干這活兒,但機動差,空戰弱。
殲-10A靈活,能跟主力編隊走。演習證明,先發6枚反輻射導彈關敵雷達,再4枚反艦,命中率翻倍。後期,LD-10反輻射導彈上場,基於霹靂-12改,長4米,重234公斤,射程80公里,3馬赫,一架殲-10A掛8枚。戰鬥部20公斤,夠打野戰雷達。
CM-102更猛,邊條翼機動強,尺寸小,進殲-20彈艙都行,80公斤戰鬥部,射程100公里,頻率2-18GHz,超哈姆導彈。一架掛4枚,火力翻倍。
改造不光硬件,戰術也變。空軍學美軍,野鼬鼠進場幾分鐘,誘敵雷達開機,導彈10秒鎖定發射。敵防空亂套,攻擊機跟上轟炸。殲-10A壽命長,改裝成本低,不用全換新。330架全上,帶1320枚導彈,一次出擊頂海灣戰總和。
2億一架的投入,本來指望它打幾十年主力,結果技術迭代快,成了配角。
但中國航空這幾年追得猛,殲-10C帶WS-10B發動機,推重比1.07,雷達探200公里,配PL-15超視距導彈。殲-10A升級路徑類似F-16CJ,從空優轉多任務。
未來,空軍核任務加碼,殲-10A可能還得扛核威懾外圍。
參考資料
殲-10首飛前,他們在飛機底下發現3滴油……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