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商學院觀察

滕斌聖 曹欣蓓/文

獨角獸企業作為極具創新活力的群體,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當前,全球資本市場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調整,過往積累的估值泡沫正面臨嚴峻考驗。

市場理性的回歸與國家對新質生產力的追求形成共振:獨角獸企業必須在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之間找到平衡,確保其“加速度”是建立在穩固的技術基石和可持續的商業邏輯之上。

要尋找當前創新的切入點,需要系統探討獨角獸生態面臨的估值泡沫與商業模式可持續性挑戰,再深入剖析獨角獸企業的成長邏輯,揭示其創新路徑的差異化特徵。特別是隨着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產業格局,驅動新一輪生產力變革,企業需以技術為基、以戰略為引,鍛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時代變革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情緒的冷靜

從全球範圍看,獨角獸企業增速普遍放緩,投資者對盈利模式和長期價值的審視日益嚴格,過去多年積累的估值泡沫正在出清,市場進入理性冷思考。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降價融資”(DownRounds)正成為一級市場的關注話題,指企業在後續融資中的估值低於前一輪。這通常意味着企業未能達到預期增長目標,或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市場質疑。

傳統觀念會將此類融資視為“失敗”,但也有觀點認為,這是市場自我調節的體現,有助於推動企業改變“燒錢換增長”的粗放模式,轉向更注重盈利能力與長期可持續性的精細化運營。

2024年,獨角獸概念的創始人艾琳·李提出了兩個新詞彙,為這場獨角獸祛魅提供了精準註解:“ZIRPicorns”(零利率時代獨角獸)和“Papercorns”(紙面獨角獸)。

“ZIRPicorns”指最後一次估值在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的零利率政策期間的企業,當資金充裕時,無盈利的企業更容易籌集到足夠資金來支持2-5年的運營,美國約60%的獨角獸屬於此類。

然而,這些企業的運營資金正在耗盡。當利率回升、流動性收緊時,這些企業既面臨用現有資金實現盈利的挑戰(尤其是低毛利率業務),又因估值虛高陷入“估值陷阱”,既難以按原有估值繼續融資,又不願接受大幅降價,融資進程因此陷入停滯。

“Papercorns”指那些僅在一級市場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紙面估值,尚未退出或變現的企業。這類企業在美國獨角獸總量中佔比高達93%。

儘管頂着獨角獸的光環,但這些企業的估值缺乏公開市場的價格驗證,也無真實流動性支撐。與2013年艾琳·李首次提出獨角獸概念時相比已是大相徑庭:彼時企業的估值突破10億美元,意味着其商業模式趨於成熟,通常具有明確的資本退出路徑。但如今的“Papercorns”更像是估值泡沫的產物。

兩個新詞共同揭示了一個現實:在寬鬆貨幣環境與投資者樂觀情緒共同催生的狂歡過後,部分昔日風光無限的獨角獸正悄然淪為“殭屍企業”。

創新的分野

市場的冷靜期恰是細緻審視獨角獸商業模式的時刻。當喧囂褪去,中美獨角獸在創新路徑上的差異愈發清晰。

中國企業更像“生態建造師”,競爭力更偏向落地速度與生態協同,它們擅長將已有商業模式快速規模化,通過供應鏈整合與流量系統建立穩定現金流。這種務實創新讓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保持韌性。

無論是螞蟻集團構建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還是猿輔導在在線教育領域的深耕,企業並非開闢全新的市場,而是在相對成熟的商業邏輯基礎上,通過技術手段或模式創新提升效率,將可行的模式做到極致。

此外,以字節跳動、螞蟻集團為代表的企業,還展現出鮮明的生態化思維,通過構建業務矩陣實現協同發展,推動企業整體價值的提升。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相較於中國“生態建造師”對各要素的系統性整合,以及對商業模式可行性與風險控制的重視,美國企業在英雄主義文化的影響下,展現出更強的“夢想屬性”。它們願意在被主流認為“不可能實現”的技術領域投入資源,期望改變世界、顛覆現有體系,而非優化既有模式。

埃隆·馬斯克創立SpaceX時,建立私人航天企業尚被視為不切實際的富豪遊戲。2015年,OpenAI提出“以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的願景,在彼時的技術背景下,聽起來更像是科幻構想。Waymo跳過漸進式路徑,直接瞄準L4/L5級完全自動駕駛,也一度被視為“技術理想主義”的冒險之舉。

在創新路徑獲取方式上,中美兩國的創新分野同樣得到印證。

研究表明,中國企業更傾向於通過“獨立開發、合作開發及購買/外包”等方式實現創新突破。研究訪談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方式包括通過從競爭對手和市場的互動中吸收。

與之不同的是,美國企業談及“市場獲取”時,更多指從市場中獲取創新理念或靈感,而非“技術獲取”。該差異體現了中美企業在創新結構上的不同,美國以集成創新為主,中國企業以引進創新為主。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中美獨角獸企業在創新路徑上的差異並非偶然,深層原因植根於兩國迥異的歷史積澱、文化基因與發展階段。若想把握當前的分化格局、明確未來競爭的決勝關鍵,就必須追溯這一分野的歷史根源,梳理其演進脈絡,同時立足中國獨特的市場生態,探尋出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的有效突破路徑。

模式的溯源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企業的創新更側重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相對處於輔助地位。該傾向源於發展階段的現實需求:作為後發國家,必須以務實方式應對龐大人口規模和快速城鎮化的挑戰。

相較而言,美國的創新生態不僅受到個人英雄主義文化的影響,還在歷史進程中較早形成了支持基礎研究的制度環境。

1883年,物理學家亨利·羅蘭在《為純科學呼籲》的演講中提出,一個國家若只關注技術應用而忽視純粹科學,將難以實現真正的科技獨立,並明確區分了“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的概念,還被稱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

亨利·羅蘭還指出,古代中國人雖在技術實踐上成就顯著,但長期聚焦於滿足現實需求,未能發展出以純粹求知為導向的“純科學”。

儘管這一觀點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視角,存在局限性,但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活動主要服務於社會實際功能,如改進農業生產、提升手工業技藝等具體應用,而非以構建系統性理論。哲學思維與自然探究之間缺乏深度融合,未能形成抽象化、普遍化的理論範式。

從實現路徑而言,技術創新通常經歷從基礎研究、技術驗證到市場應用的長周期過程,涉及多元主體的協同。隨着企業、科研機構與政府部門的深度參與,協調複雜性上升,交易成本與市場風險顯著增加。

這一過程不僅依賴技術突破,還需要在人際關係、企業關係與政商關係三個維度建立有效的關係治理機制。相較於漸進式創新,顛覆式創新由於具有更高的風險與資源投入要求,往往需要企業在更廣泛、更動態的關係網絡中整合資源,因而對戰略決策的審慎性要求更高。

但歷史並非靜止,轉折正在發生。

差距的消解

這一轉折正在新晉獨角獸身上顯現。若只看前十大獨角獸企業,可能會認為中國企業更多停留在商業模式創新的階段。但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新晉獨角獸時會發現一個重要信號:中國正在加速技術創新的步伐。

從新晉前五大獨角獸來看,硬科技特徵日益突出,集成電路持續發展,反映中國在關鍵技術自主化和高端產業布局上的加速推進。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集成電路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基石,也是新時代的“工業鋼鐵”。來覓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企業在5G通信芯片、AI芯片等領域取得突破,但整體市場份額不足20%。但到了2025年,中國AI芯片國產化率預計突破40%。

由於集成電路項目投資周期長、回報周期慢的產業特點,傳統短期融資方式難以滿足其持續研發和產能擴張的資金需求。

在此背景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構建了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支持體系,地方政府也紛紛設立產業基金,錨定硬科技賽道。基金的設立體現了耐心資本的理念,通過長期投資和戰略支持,為集成電路等行業提供了突破技術瓶頸和加速發展的重要助力。

破局的關鍵

技術突破為中國獨角獸企業打開了新空間,但隨着AI技術持續迭代,性能差距正加速收斂。斯坦福的AI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底,中美在MMLU、MMMU、MATH和HumanEval等核心基準上的模型性能差距分別為17.5、13.5、24.3和31.6個百分點;到2024年底,這個差距已大幅縮小至0.3、8.1、1.6和3.7個百分點。

在AI的下半場,技術領先的窗口期逐步收窄,AI競爭的重心轉向場景落地,勝負關鍵在於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全球競逐中,中國擁有獨特優勢:海量、高頻、多元的真實應用場景。以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超級App生態,早已打破單一功能邊界,集社交、支付、出行、購物於一體,形成全球罕見的數字生活閉環。這種閉環不僅能沉澱全方位的用戶畫像,更能為AI提供跨域的數據支撐,天然構成了技術落地的試驗場。

技術差距可以通過研發追趕,但場景壁壘卻難以複製。更進一步,中國AI場景優勢還具備“反哺技術迭代”的邏輯:當AI在真實場景中高頻使用、快速驗證時,會持續產生海量反饋數據,這些數據正是算法優化的“燃料”。

此類“場景用得越久、技術迭代越快”的正向循環,讓技術創新與場景優勢相輔相成——技術為場景夯實根基,場景為技術提供試驗田,二者協同驅動AI全鏈條產業體系構建,成為中國企業全球突圍的重要路徑。

中美前十大AI獨角獸

理解中國獨角獸:如何超越估值泡沫 | 商學院觀察 -

在風投資金流向方面,美國創投資本高度聚焦AI領域。中國銀河證券統計顯示,2025年一季度,美國AI投資占風險投資總額比重飆升至71%,中國2024年AI領域投資僅占股權投資總量的14%,投資重點偏向行業應用場景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資本配置差異塑造了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有451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完成備案,其中超80%為垂直領域定製化解決方案,僅19%為通用模型。美國集中式風險投資策略為OpenAI等企業提供了充足資金支撐,中國的投資體系則孕育了一批在特定行業深耕細作、應用落地能力突出的企業。

應用深度化的優勢在於能夠快速實現商業化落地,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從而降低對持續外部融資的依賴。但該路徑也面臨現實挑戰。隨着企業在特定垂直領域逐步佔據主導市場份額,場景拓展的邊際收益趨於遞減,進一步深耕的空間受限。同時,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孤島等問題,又會制約數據的高效流通與協同利用。

儘管如此,中國依然憑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和多樣化的應用土壤,展現出獨特的系統優勢。隨着通用大模型的普及帶來算力平權,“AI+”模式正在加速滲透千行百業。能否抓住這一窗口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置與話語權。

(滕斌聖系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戰略研究副院長、新生代獨角獸全球生態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曹欣蓓系新生代獨角獸全球生態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