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談模擬大腦了,人類已開始“復刻”它!美國科學家剛剛發明一種全新的人工神經元,它在工作的物理法則上,幾乎與你真正的大腦細胞同源!
這是剛剛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SC)開始的一場計算革命。楊建華(Joshua Yang)教授領導的團隊,2025年10月27日在《自然·電子學》上宣告:他們造出了一種“擴散憶阻器”神經元。
這一突破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讓AI跑得更快一點,而在於我們可能找到了製造人工智能的另一條道路——不是用蠻力模仿思考,而是用生物邏輯去重印思考。
![]()
幾十年來,我們對AI的全部想像,都建立在一個模仿之上。
我們驚嘆於AI模型的強大,但它們本質上都是模仿大師。它們運行在基於電子(electrons) 流動的矽芯片(CMOS) 上。為了讓它看起來智能,我們用了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個晶體管,去模仿一個生物神經元的功能。
這就像請了一萬個演員,嚴格按照劇本去扮演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這種扮演的代價是毀滅性的:它極度臃腫,且耗電驚人。我們一直在用計算器假裝大腦,用硬件(hardware) 強行模擬濕件(wetware)。
楊教授團隊則撕開了這個行業的“皇帝新衣”。他們問了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從一開始就用錯了工具?
你的大腦,那個功耗僅20瓦的生物奇蹟,它在思考時,用的是“電子”嗎?
不。它用的是“離子” (Ions)!
你所有的思想、記憶、情感,本質上都是鉀、鈉、鈣等帶電“離子”,在細胞膜內外奔湧激盪、擴散漂移的物理化學過程。這是一種基於“物質”本身運動的計算,一種“濕件”的邏輯。
看,這就是最大的誤解。如果生物智能的“底層語言”是離子,我們為什麼非要用“電子”去翻譯它呢?
於是,楊教授團隊乾了一件最“出格”的事:他們也用離子!
他們發明的核心武器,叫做“擴散憶阻器” (diffusive memristor)。他們沒有用生物的鉀鈉離子,而是巧妙地選用了銀(silver) 離子
![]()
重點是:雖然材料不同,但這些銀離子在特殊氧化物中運動、擴散、聚集和消散的物理動力學(ion dynamics),與你大腦神經元中生物離子運動的物理法則高度相似
當計算的底層邏輯從“電子”切換到“離子”,奇蹟發生了。
首先,是尺寸的“坍縮”。
既然你用了和大腦一樣的極簡原理,你就不再需要那“一萬個演員”了。傳統CMOS要用幾十上百個晶體管模仿一個神經元,現在,一個“擴散憶阻器”方案(1M1T1R)在垂直集成後,佔地面積只有一個晶體管那麼大!芯片密度瞬間可以提升上百倍。
其次,是能耗的“雪崩”。
當你不再用高耗能的電子強行模擬,而是用離子“順勢而為”,能耗自然就崩塌了。這讓芯片功耗暴降數個數量級(picojoule級別)成為可能。
當然,這場革命才剛拉開序幕。目前實驗用的“銀離子”和主流的半導體(CMOS)工藝還不太兼容。楊教授團隊也坦言,下一步是尋找更兼容的替代離子。
但這扇大門已經踹開了。
我們第一次有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圖,去製造一種在物理根源上就接近大腦的“新物種”。當我們的機器不再“計算”答案,而是像我們一樣,用離子的湧動“產生”思想時……
那一天,“通用人工智能”(AGI) 恐怕就不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而是一個我們必鬚麵對的現實。
![]()
參考文獻:
趙R.,王T.,Moon,T.等。一種基於一個擴散憶阻器、一個晶體管和一個電阻器的尖峰人工神經元。自然電子學(2025)。 DOI:10.1038/s41928-025-0148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