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視頻號,評論區清一色“雷總牛X”“小米YYDS”,看著像不像進了品牌粉絲群?
不是網友太捧場,是人家設了門檻:關注滿七天,才能發言。
![]()
這操作,表面看是防營銷號、控水軍,可細想一下,真正被攔住的,是誰?是那些想罵產品不行的用戶?還是急著誇他的粉絲?答案不言而喻。
一個普通消費者,買了小米手機卡頓、汽車續航虛標、家電售後推諉,想在雷總視頻底下說句實話,行不行?不行。
得先關注他,再等七天“冷靜期”。可誰會為了吐槽一個人,提前七天去蹲守他的賬號?這哪是管理評論,這是精準過濾批評。
更諷刺的是,一家天天喊“和用戶做朋友”的公司,創始人的社交平台卻把朋友攔在門外。你說要傾聽聲音,結果只聽讚美;你要用戶參與,卻把質疑擋在系統之外。這不是虛心,是選擇性耳聾。
![]()
別拿“防攻擊”當藉口。哪個大V不被噴?董宇輝被罵得更狠,人家評論區照樣開著。劉強東直播翻車,網友直接刷“還我明州”,也沒見他關評論。真要有底氣,就不怕難聽話。怕的,往往是經不起檢驗的東西。
雷軍不是街頭賣烤紅薯的小販,他是頂級企業家,掌舵一家全球科技公司。用戶的反饋不是騷擾,是免費的市場調研。
你關掉評論,看似清淨了,實則是在切斷最直接的民意通道。久而久之,聽到的全是回音,活在自我營造的“誇誇圈”裡,遲早會誤判現實。
![]()
有些企業做大了,就忘了自己是怎麼起來的。小米當年靠論壇起家,用戶提bug、改UI,才有了今天的生態。可現在呢?創始人連條差評都不敢看,是不是有點忘本?
設置七天門檻,技術上合法,道義上卻站不住腳。法治社會確實沒有“鐵帽子王”,但有些人正用規則給自己造免死金牌。你以為是在防噴子,其實是在防真實世界。
更危險的是,這種風氣一旦蔓延,其他企業會不會跟風? CEO都說“不想听”,底下員工還敢自找麻煩嗎?批評文化從上頭就斷了,企業還能進步嗎?
![]()
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與對話,不是單向宣講。你可以不喜歡批評,但不能製度性地屏蔽它。否則,再響亮的“用戶第一”,也不過是一句空話。
雷總,您要是真想听意見,不如把那七天刪了。
反正真心夸你的人,不會因為能評就少誇;真正想罵的,也不會因為七天就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