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國有“三資”價值,要立足保值增值,預防吃光用光

據大皖新聞報道,10月24日,記者從安徽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安徽省財政廳研究起草了《安徽省推進“大資產”統籌管理總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並於近日印發實施。

放大國有“三資”價值,要立足保值增值,預防吃光用光 - 天天要聞

所謂“大資產”,實際就是指國有“三資”。按照安徽省的《工作方案》,“三資”大致是這樣分類的。一類是國有資源。主要有五類,內容包括:土地、礦產、水利、林業和能源;二類是國有資產。大致是八類,內容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房屋、土地使用權、在建工程、股權、大型儀器設備、數據資產、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基礎設施;三類是國有資金,主要是兩類,內容包括: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存量資金、實有資金。

對國有“三資”實施清查和統籌,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摸清家底,看一看政府手上還掌握多少資源,有多少可以調動,有多少可以產生效益,有多少是動不了的,有多少是經過盤活也能產生效益的;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對國有“三資”的調度使用,緩解當前的財政困難、化解政府債務、幫助困難企業解決資金問題、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事實上,類似做法,早在十多年前一些地方就已經在探索了。只是,從探索的效果來看,不是十分理想。原因就在於,掌握在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手中的資源、資產和資金,看起來數量很大,真正能供政府調度和使用的,非常有限。特別是閑置的房產,在市場不景氣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流動。因此,大多不了了之。更多情況下,還是把文章做在土地使用權和水、電、氣等公共資源的改革上。其他方面的資源、資產,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和有效利用。

放大國有“三資”價值,要立足保值增值,預防吃光用光 - 天天要聞

而從安徽這次對國有“三資”的清查來看,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在政府層面實施統籌了,要對這些資源、資產和資金進行集中統一使用,尤其是能夠變現的,可以投資入股的,能夠轉化成有價證券的,能夠劃撥到相關企業、尤其是原政府融資平台的,恐怕都要通過清查,以行政手段將其劃撥,然後由轉型成企業的政府融資平台用於融資。實在不能劃撥和轉移的,也一定會想方設法提高經濟效益,而不再容忍這些資源、資產繼續閑置和躺着。

如此一來,新的矛盾和問題也來了。最突出的,就是這些資源、資產會不會被過度使用,會不會形成大量新的債務,會不會掏空政府家底。要知道,地方政府所以困難重重,並不只是宏觀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企業運行困難,還有地方政府前些年過度依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過度依靠土地財政,尤其沒有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大肆負債建設,導致政府債務累累。

而隨着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政府能夠調動的土地資源逐步減少,而房地產開發企業又負債很重,無法再給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出讓金支持。因此,政府不僅無力償還債務,一些地方連償還利息的功能也將失去。而按照《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又不允許財政赤字,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變賣家產和利用資源、資產融資了。

放大國有“三資”價值,要立足保值增值,預防吃光用光 - 天天要聞

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大多是房屋資產,根本不具備變現和融資的可能。就算通過清查,摸清了這些資產的底細,最終也只能是擺設,放在相關企業的賬面上,幫助企業降低資產負債率,實際性作用並沒多少,也無法給地方政府解困提供什麼幫助。

行政事業單位掌握的存量資金,會有一點結餘,在經過多年的壓減後,數量也越來越少了。因此,能夠供政府調度的,數量非常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不夠重要節日領導的各種慰問和訪貧問苦。

真正能夠帶來一些想象的,就是國有資源,雖然只有五類,卻存在調度的空間。土地,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調度的空間被大大壓縮了,但並沒有完全被堵死,仍會成為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礦產,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曾經的礦產資源豐富城市,如今也面臨礦產枯竭後的轉型問題;水利總體上講,只能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一些就業,前提是,要能夠到上面申請到專項資金;林業,必然會被重新大量利用,如何保護環境、保護森林等,也是大難題;能源,安徽有一些,因此,被統籌的概率比較大。

放大國有“三資”價值,要立足保值增值,預防吃光用光 - 天天要聞

只是,這些資源,如果被過度使用和集中,問題也是比較大的。特別是使用,會給未來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等留下風險隱患。從總體上講,在利用這些資源、資產時,一定要講效率和效益,要能夠確保資源、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吃光用光,讓後人為今天的行為買單。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