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墜入至暗時刻

作者| 柴旭晨

編輯| 王小娟

保時捷,這個在過去數十年中幾乎等同於高性能與高利潤“印鈔機”的德系豪車品牌,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10月25日,保時捷發布三季度財報。前三季度,這家德國豪車龍頭的經營利潤僅為4000萬歐元。要知道,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40.35億歐元,同比暴跌了99%。如果單看第三季度,保時捷已進入虧損狀態,當季赤字達9.66億歐元。

可以說,保時捷已經遊走於由盈轉虧的邊緣。

保時捷高層在業績會上指出了當前利潤壓力的來源:高達31億歐元的戰略重組成本;中國市場的下滑比預期更為嚴峻;北美市場的高關稅政策侵蝕利潤。

8月保時捷宣布對電池子公司Cellforce進行重組,放棄自研電池的生產計劃;9月宣布將推出更多燃油、插混車型。戰略調整的背後是巨額資金浪費,面對市場競爭的舉棋不定,讓保時捷如今付出了不小代價。

回溯來看,保時捷走到今天,中國市場的失守成為了一大主因。

過去,保時捷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直接受益者,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後,2018-2021年銷量還以近40%的幅度遞增。輝煌時期,全球每賣三輛就有一輛在中國,且車價的近四分之一都是利潤。

但現在,保時捷在華的銷量已經從4年前9.6萬台的高位,降至去年的5.69萬台。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在華銷量僅為3.2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6%。目前,中國市場份額已經縮水到只佔其全球銷量的15%,距巔峰時期已經縮水了一半。

放在三年前還很難想像,曾經“不愁賣”的中國豪車市場頂流保時捷,也賣不動了。

從去年開始,面對庫存壓力,保時捷經銷商給不少車型提供巨額優惠,保時捷911價格開始鬆動,轎跑Panamera的降價空間有10%以上;Macan優惠後價格已經低至44萬餘元;百萬級的純電超跑Taycan降至60萬元區間,優惠額足以買一台小米SU7。

從原先“加價都買不到”,到如今“降價都不好賣”,保時捷的豪車神話破滅了,危機四伏。

分析人士向華爾街見聞指出,保時捷的購車用戶中,有2-3成將保時捷視作為進入上層社會的入場券。但如今當教培、微商等高速吸金的行業式微,這部分買家逐漸流失;而剩餘高淨值客戶群體,也在消費降級和國產豪車崛起的趨勢下,重新做起了選擇。

有國內高端品牌從業者指出,原先保時捷在百萬級豪車市場擁有絕對話語權,然而近兩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太快,自主品牌車企湧入百萬級市場,成為攻擂者。蔚來、極氪、問界等品牌也陸續向保時捷所在的核心領域開砲。

不僅如此,在50萬左右的價格區間,過往入門級的Macan為保時捷貢獻了主要銷量,但是如今它被迫面臨小米SU7ultra、蔚來ET5T、極氪001等新勢力產品,在智能化和電動“馬力”上的降維打擊。

而保時捷原本押注成為第二增長曲線的電動車產品,不僅沒能扛起大旗,反成拖累。今年1-9月,純電Taycan全球交付12641輛,同比下滑10%。

“中國的有錢人並非不消費了,而是他們不再將保時捷視為首選”。有新勢力高管向華爾街見聞指出,“保時捷並非不努力,只是中國豪華車市場已不復以往。”

對於這家德系豪華品牌而言,其在中國市場的潰敗和全球戰略的迷失,是傳統豪華巨頭在智能電動時代轉型困境的縮影。

前三季度,奔馳在華銷量同比降18%,全球主要市場領跌;寶馬前三季度在中國銷量同比下滑11.2%;同樣的,由於中國市場的失守,奔馳三季度銷量依然負增長。

面對國內後起之秀們“揭竿而起”之勢,傳統豪強們都顯得手足無措,在壓庫降價和保持品牌調性之間、在全面電動與重回燃油車之間反复橫跳。百年的汽車歷史也向後來者預示著,時代更迭之下,沒有人可以永守王位、長青不衰。

墜入至暗時刻的保時捷,最終也向現實妥協,決定先保住利潤,重新擁抱內燃機。

根據計劃,未來5年除了卡宴、911、帕梅的全新內燃機車型外,保時捷還會推出兩款全新的B和D系SUV產品,兩款新車將主推燃油和插混車型。

電動化方面,保時捷並未止步而是更加謹慎。後續,Taycan和Macan將持續推動向全面電動化轉型;卡宴和718的純電車型也會在此後陸續推出;在長期規劃方面,保時捷的純電車型,將在2030年後全新的純電平台發布後重新規劃。這意味著,保時捷將全面電動化至少推遲了五年。

而對於最重要的中國市場,保時捷高層在業績會上坦言低迷短期內無法緩解,但還是嘗試在中國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保時捷首先在渠道端推進整合優化,計劃2026年將經銷商縮減至100家左右,在一線城市加碼投資,力圖提升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銷售之外,保時捷也在生產研發端加速著本土化。近期,保時捷成立上海研發中心,300人團隊主導開發專屬車機系統,2026年將搭載保時捷全系車型。

看起來,保時捷已拿出挽回中國市場的應有態度,但這些策略是否能奏效還尚未可知。

危難之際,為了讓公司平穩度過這段波瀾,保時捷找來了新帥,任命邁克爾·萊特斯為保時捷新任CEO,這位保時捷老兵在研發部門待了13年,曾負責過Macan與Cayenne兩款主力產品的開發。

雖然有了新的戰略和新帥的帶領,但仍有千頭萬緒等待保時捷一一梳理。如何在中國市場的飛速變化下,革除這些深藏于輝煌時期下的積弊,是保時捷中國復興的關鍵。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