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通科創(8932)前身為台灣拉鍊龍頭廠宏大拉鍊,如今跨足領域再出發。智通科創成立47年,憑藉自有拉鍊品牌MAX行銷全球,曾為全球第二大拉鍊廠,但面對中國大陸競爭者崛起等挑戰,近年在新團隊帶領下跨足軟體與領域,力拚多角化轉型,朝高毛利與海外市場布局邁進。
台灣早期是拉鍊王國,智通科創前身宏大拉鍊創立於1978年,為唯一在台灣上市櫃的拉鍊廠,以自有品牌MAX揚名全球。
宏大拉鍊創辦人洪寶川在28歲時離開台塑集團自行創業,從一間位於新莊的客廳式工廠發跡,第一條代工產線就將日本百年老店、業界龍頭廠YKK視為品質標竿。
推自有品牌 大廠都是客戶
隨著台灣外銷事業蓬勃發展,宏大拉鍊從代工走向自有品牌,以MAX名號闖出一番天下,合作夥伴包括沃爾瑪、Targets等大型零售商,豐田等60多家知名汽車品牌也是客戶。
隨著時間流逝,日商YKK仍然一統江山,宏大拉鍊全盛時期甚至為全球第二大拉鍊廠,但1990年代起國內環保與勞工意識擡頭,包括成衣、皮包業等產業均外移至中國大陸,宏大在2000年代前往大陸昆山設廠,成為當時大陸拉鍊產業的指標。
不過,昆山廠投產後,機器設備未在與時俱進做定期更新,管理思維也未改變,包括福建的SBS和上海的YCC這些大陸拉鍊廠等競爭對手享有政府補貼與資源,大舉砸錢投入更新機器設備,聲勢快速崛起,逐漸取代台灣拉鍊王國的地位。
另一方面,全球景氣直接影響成衣、皮包等消費品銷售,終端需求一縮水,下遊品牌訂單就會減少,拉鍊產業作為配件供應商,訂單量隨著成品市場起伏,景氣差時首當其衝。
多角化經營 打破僵化思維
洪寶川尋求轉型之際,遇上現任智通科創董事長鍾富瑋與總經理蔡焜煌,新經營團隊於2020年接手,為了多角化經營,投身跨足資訊服務業,並於2023年6月更名為智通科創。
蔡焜煌執掌兵符後,並未放棄拉鍊本業,他要求員工打破僵化思維,投入強化拉鏈商品研發,提升接單毛利,注重細節管理、減少耗損,以降低生產成本。蔡焜煌將昆山廠與台灣廠視為一個主體,根據訂單毛利高低,分配製造地點,優化部門獲利能力。
蔡焜煌接掌後,對於拉鍊本業不求高獲利,只求維持現狀並精進管理,讓拉鍊本業的員工能維持收入,公司又能不斷往前走。對他而言,「拉鍊是公司的過去,軟體是現在,金融科技是未來」。蔡焜煌指出,過去因宏大營運長期虧損,向銀行借貸遭遇困境,透過發行公司債與現增等方式,改善財務狀況,並從內部精進管理調整公司體質,營運也逐漸好轉。
智通科創毛利率從2020年的9.42%,成長至2022年的16.5%,2023年並轉虧為盈,毛利率進一步拉升至38.4%。
在接手智通前,蔡焜煌2017年就洽談發展資訊服務業務,與其好友的集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一家資訊服務公司GLN(Global Line Network),主要負責企業級軟體開發,但資服業並非該集團本業,雙方洽談後,蔡焜煌與鍾富瑋透過在馬來西亞的資源與資本,於2023年第3季併購GLN。
GLN提供銷售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外勤服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電子商務等業務,客戶涵蓋電子科技、物流、零售、人力資源、餐飲、電子商務、飯店等。當GLN併入隔年、也就是2024年,智通軟體業務營收就正式超越拉鍊本業。
目前GLN已與許多國際級客戶長期合作,包括聯想、惠普、TP-Link及丹麥智能水電表公司Kamstrup等,隨著軟體業務穩定成長,在較高毛利率挹注下,智通去年獲利再創新高,全年合併營收達14.9億元,季增55%;稅後純益3.19億元,年增2.6倍,每股純益2元。
隨著智通在軟體業務站穩腳步,下一站將邁向「金融科技的未來」。蔡焜煌表示,中印關係於2022年起惡化,印度政府逼迫中資退出當地軟體市場,智通2023年接手OPPO在印度的多功能金融科技軟體平台業務,打造集結小額貸款、遊戲、支付、繳費等服務的整合平台App。
蔡焜煌指出,正在申請NBFC(印度非銀行金融公司)放貸執照,最快今年底就能通過,並開始試營運。
在蔡焜煌領軍下,智通將走向金融科技的未來,也將成為唯一有機會大啖印度金融科技市場大餅的台灣廠商。由於印度被視為全球有最龐大人口紅利的國家,對金融科技接受度高,將成為催動智通下一波營運成長的重要動能。
標題:企業生日快樂/智通 華麗轉身 邁向新未來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