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乘電梯,上來一個相識的小年輕,手裡拿着剛買的早點。我看到一個袋子里有四個煮雞蛋,便搭了一腔說:“你倒是高效率,把中午吃的也買好了。”小年輕微微一笑,說:“我早上一頓就吃完。”這讓我吃了一驚,一頓四個雞蛋,怎麼吃得了?正好此時,另一位相識的人進了電梯,我就指着拎着四個雞蛋的那位小年輕說:“他厲害不厲害,這些雞蛋,他一頓就吃完。這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雞蛋好吃,也不能吃太多。”小年輕只抿抿嘴笑一笑,沒多說什麼。後上電梯的那位,看看我們倆,一時也不知說什麼好,沉默一會兒順着說了一句:“多吃是不好。”等出電梯的時候補了一句:“你平時鍛煉嗎?”我說,基本不鍛煉,只散散步,能走路的不坐車而已。
這小小一幕也就結束了,在我這裡,留下了一個小小問號:怎麼有人這麼能吃雞蛋?不過,出了電梯,馬上就忙這忙那,開會、工作,一轉頭,小疑問就丟開了,忘記了。
後來,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偶然聊及吃的話題,我無意中想到電梯上的那個小小啞謎,便說起有人一頓能吃這麼多雞蛋。馬上一人接口道:那肯定是健身一族。參加健身鍛煉的人,這樣的雞蛋吃法是標配,增加蛋白營養的攝入量,而且蛋白與蛋黃吃的比例,吃多少、怎麼吃,都有一套講究的。同道中人,不說也知道。不明白的,說了也白說。
經其這麼一點,一下子似乎有點兒“點通”了,難怪那次臨出電梯時,被人問了一句平時是否健身。這已在告訴你答案了,不是“同道”,說了也沒用,依然不明白,這種“茫然懵懂”的樣子,反過來看,也蠻可愛好玩的。當然,這個啞謎,到底是否這個謎底,我不知道,也不想一定要去猜破,下次碰到那位小年輕,不會傻乎乎、直愣愣地再去向他“求證”。一位朋友說得好,對於年輕人,“不知為不知+知之可知之、卻不可告之”。
我家小李,也常常在“代溝”上與我玩玩“啞謎”遊戲,嘰里咕嚕說幾句我聽不懂的話,還有意說得又快又輕,我聽不清就一再問他。看着我着急的樣子,他常憋着笑搖搖頭連聲地說,沒什麼沒什麼,聽不懂就算了。如果我不罷休,發了考證考據或者“社會學分析”的癮,他就會冷靜地對我說,即便你說得都對,老實講,我們聽了也覺得不舒服,因為好像“都讓你懂完了”。
想起高倉健在回憶演藝生涯時,好多次說到一個詞“遇見”,他習慣於邊看邊想邊演,把演戲感受放大,“遇見”了許多他憑空料想設計不到的細節、思想和情感。他說一輩子拍了兩百多部電影,到老了“好多東西還是弄不明白”。也許,如果他自以為弄明白、“懂完”了,也就不會再有那樣的“遇見”。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