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患病
卻用了十幾張醫保卡配藥?
記者近日從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獲悉,上海有關部門從一起超量配藥案件入手,最終斬斷了一條醫保職業騙保產業鏈。
退休工人王某患有慢性疾病,常年用藥治療。 2023年的一天,王某從醫院配藥出來後,看到附近有人每瓶加價2-5元收藥,覺得有利可圖。但醫保卡個人購藥有明確限制,開藥量需嚴格遵循病情評估標準,王某便以自己想多配點藥放在身邊備用為由,索要了身邊多位好友的醫保卡,去多家醫院多次超量配藥。
經查,從2023年至2024年7月,王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持本人及親友醫保卡至本市多家醫院多配本人自用藥以外藥品,後出售牟利,導致國家醫保基金損失,其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
為準確認定醫保基金損失情況,松江檢察院聯合區醫保局,根據“自用藥品超量+非自用藥品”的基本原則,結合藥品在不同等級醫院報銷的不同比例,最終認定王某造成醫療保險基金10萬餘元。近日,松江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對王某提起公訴。
王某到案了,从他手里卖出的药品流向了何处?顺着这条线索,收药的“药贩子”陆某、阮某,两人再次售药对象汪某、张某,汪某、张某的上家杨某,以及最终通过杨某收药后,在自己经营的药店进行售卖的沈某均被抓获到案。
檢察官介紹,這起案件展示了“職業收藥”的運作模式,即藥販子通過指令、授意“參保人”在不同醫院使用醫保卡多開、虛開藥品,低價收購後加價銷售給藥品回收人,再由藥品回收人銷售給醫藥機構、診所等,形成一條藥品倒賣的“黑色產業鏈”。
具體而言,陸某將所需藥品名錄告知王某等開藥人,明知開藥人出售的藥品系利用醫保騙保購買仍非法收購,後夥同愛人阮某將藥品出售給有銷贓渠道的張某、汪某夫妻二人,收取藥品錢至少5萬元。案發後,公安機關從二人暫住處、車輛上扣押的藥品價值共計16萬餘元。
張某、汪某通過寄遞方式將藥品出售給外地的收藥上家楊某,收取藥品錢款共計19萬餘元,被扣押的藥品價值共計40餘萬元。
上家杨某最终将药品出售给经营药店的沈某,从杨某处扣押的药品价值共计40余万元。陆某、阮某、张某、汪某、杨某明知系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而非法收购、销售,其行为均涉嫌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今年9月,松江检察院对上述几人提起公诉。经营药店的沈某另案处理,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在辦案過程中,松江檢察院還注意到,涉案藥品最終在沈某藥店出售,這些脫離了正規流通環節和監管環節的“回流藥”,有可能不符合儲藏要求,導致藥品失效、過期,隱患重重、風險巨大。
“針對產業鍊長,後端龐大的開藥群體難以查處的問題,檢察機關也將聯合醫療機構、醫療保障行政部門適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共同維護醫療保障基金正常運行和醫療衛生秩序。”松江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