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里看到的服裝面料細膩、版型挺括,下單收到後卻發現布料粗糙、做工敷衍,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網購經歷。
主播展示的商品光鮮亮麗,到手卻成了 “買家秀” 既視感,一度懷疑是自己的顏值或身材問題。
但事實上這背後藏着商家精心設計的 “帶貨” 套路,90%的人都被蒙在鼓中。
而近日官媒曝光的直播帶貨亂象,則揭開了這個行業內的潛規則,也讓無數消費者恍然大悟。
官媒曝光服裝 AB 版賣貨套路
“本想誠意合作帶貨,沒想到被商家的‘坦白’驚出一身冷汗。”
近日,一位從事自媒體帶貨的女子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遭遇,曝光服裝行業直播帶貨的 AB 被套路後,瞬間引髮網友熱議。
據該女子透露,她在網上刷到一款毛衣後覺得款式很不錯,並且直播間其他展示的女裝也款式新穎、質感上乘,粉絲量和銷量都頗具規模。
見此情形,女子就聲稱能否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價格,如果收到貨不錯的話,可以跟對方合作帶貨。
在溝通初期十分順利,商家對合作意向也表示認可,雙方很快進入產品細節對接階段。
然而,當她提出要查看供貨樣品並確認發貨標準時,商家的回應讓她大跌眼鏡。
商家直言不諱地告知,直播間展示和主播上身穿着的是 “A 貨”,用料紮實、做工精細的高品質版本。
而實際發給消費者的是則 “B 貨” ,採用廉價面料、簡化工藝製作的低成本仿版。
這兩者在面料觸感、版型剪裁、細節處理上相差甚遠,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聽聞此言,女子當場就被震驚了,但商家卻聲稱:“我們都這樣干,行業內95%的人都這樣賣。”
因為只有用高品質的 “A 貨” 展示,才能吸引消費者下單,而用低成本的 “B 貨” 發貨,才能保證利潤空間。
至於消費者收到貨後的不滿,有些商家早已想好應對之策,要麼以 “燈光差異”“拍攝角度” 為由推脫,要麼承諾小額補償息事寧人,實在推脫不掉再同意退貨,反正大部分消費者嫌麻煩不會深究。
因為深知這種行為違背誠信原則,該女子果斷拒絕了合作,並將溝通記錄和商家的 “行業內幕” 公之於眾。
隨着該事件被官媒報道後,一時間引起熱議,不少網友留言分享類似經歷,也印證了這種套路的普遍性。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女子曝光的服裝 AB 版套路,還只是直播帶貨亂象的冰山一角。
五花八門的貨不對板套路
近年來隨着直播電商的快速發展,“貨不對板” 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從服裝鞋帽到生鮮綠植,從家居用品到美妝護膚,幾乎覆蓋所有品類,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官媒調查發現,直播帶貨的 “貨不對板” 套路花樣繁多遠超想象,有消費者在生鮮領域直播間下單 99 元 3 只的 “散養大公雞”,收到的卻是每隻不足 100 克的小雞仔,連鴿子大小都不及。
而商家在直播中展示的公雞毛色油亮、體型肥碩,宣稱 “所見即所得”,實際發貨時卻以 “養殖周期差異”“運輸應激減重” 等借口搪塞。
不僅如此,家居建材領域同樣亂象叢生,有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 “枝繁葉茂” 的桂花樹,下單時主播強調 “一物一拍”,還將消費者尾號貼在樹上以示保真,結果收到的卻是枯枝敗葉的瘦弱小苗,樹徑比直播展示的小了近一半。
而這些套路的共同點的,就是利用直播展示用高品質樣品吸引眼球,實際發貨用低成本劣質品以次充好,通過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下單。
直播帶貨 “貨不對板” 亂象屢禁不止,根源在於多重因素的疊加,部分商家誠信缺失,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違法違規。
在流量至上的環境下,一些商家認為 “只要賣得多,差評不怕多”,即便被投訴也能通過換賬號、換平台等方式繼續經營。
而面對直播帶貨或店鋪的 “AB 貨” 套路,消費者並非無計可施。
消費者維權實用指南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商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
大象新聞的報道
作為消費者可以單時錄製直播視頻,重點保存商品展示、主播承諾等內容,確保證據鏈完整。
如果發現發現貨不對板後,需要第一時間聯繫商家,明確提出退貨、換貨或賠償訴求,溝通時注意保留聊天記錄或通話錄音,避免商家後期否認。
若是商家死不認賬,還可以直接申請平台介入,更嚴重的則向監管部門投訴或走法律途徑。
直播帶貨的初衷是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購物渠道,讓優質商品直達用戶,但 “AB 貨” 套路的存在,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信任,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作為消費者,我們既要提高警惕學會識別和防範 “AB 貨” 套路,也要敢於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