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記者節
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明收到了
來自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的
一份特殊禮物
一台嶄新的拍立得相機
“咔嚓”一聲,快門輕響
一張新的戎裝照幾秒就定格出片
胡明接過相片看了又看
七十多年前
那3000多張老照片
似乎又浮現在眼前
戰地快門:以鏡頭為槍,為戰友留名
“戰友拿槍衝鋒,我拿相機衝鋒”
這句話,胡明念叨了一輩子
1952年,22歲的胡明
是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獨立33師
唯一的攝影幹事
他手中的武器是
淮海戰役繳獲的日本老式皮腔相機
師首長的囑託如烙印般刻在他心上
“給每個兵留張照,別讓他們成無名英雄”
在朝鮮零下30度的天氣里
胡明鑽坑道、跑陣地,在炮火中
搶拍每一個珍貴瞬間
兩個月里,胡明日夜奔忙
在火炕搭建的臨時暗房裡
用碗筷充當工具,沖洗照片
長期浸泡在化學藥水中
他的手關節嚴重變形
硬是為3000多名戰友留下了戎裝照
相片背面工整地寫着姓名、籍貫
有的還帶着“母親,我一切安好”的牽掛
這個18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22歲隨部隊開拔朝鮮戰場的年輕戰士
用自己的勇敢與無畏
記錄下中國人民志願軍
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的光輝形象
照片密碼:70年等待,讓無名英雄歸鄉
戰火紛飛中,許多照片
還沒來得及送到戰友手中
就隨着烈士的遺體留在了異國他鄉
但胡明拍攝的每一張照片
都成了跨越時空的“身份密碼”
更串聯起一場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
幾十年來,胡明始終牽掛着
當年並肩作戰的老戰友
未曾再相見的思念
讓他格外渴望能再與老戰友們重逢
為了圓老人這份沉甸甸的心愿
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山東廣播電視台三台聯合
在2025年山東春晚推出了
“老戰友你在哪兒”新媒體徵集特別策劃
在退役軍人系統、媒體、戰友
與近千名網友的幫助下
數以千計的線索源源不斷匯聚而來
節目組循着線索
先後走進20多個城市
聯繫了近百位志願軍老戰士
最終成功為胡明找到了
10餘位老戰友或其家屬
春晚播出後
越來越多的線索浮現出來
“老戰友你在哪兒”的尋找還在繼續
為了讓更多的英雄故事繼續流傳
節目組的尋訪仍在路上
這一年,我們以
胡明拍攝的照片為線索
足跡走遍全國26個城市
行程達9000多公里
成功找到了36位
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獨立33師老戰士
10月25日
由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
聯合山東廣播電視台出品的
紀錄片《戎裝照》播出
紀錄片以“照片”為眼、以“情感”為魂
通過4K超高清技術生動還原
一張張泛黃照片背後的熱血與柔情
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我的任務沒有完成啊!”
七十年過去,胡明仍為
沒能給全師官兵都拍下照片惋惜
摩挲著手中的拍立得
“當時要是有這個就好了”
簡單的話語里
是對戰友深深的記掛與遺憾
快門傳承:年輕記者接棒奔跑
當94歲的胡明再次舉起相機
習慣性地半閉眼睛對準年輕面孔
變形的關節訴說著往昔的艱辛
一群年輕記者正循着他的足跡
用新時代的筆墨與鏡頭
續寫“為時代留影、為英雄立傳”的初心
胡明在新拍的戎裝照背面鄭重寫下
“希望年輕一代進一步弘揚抗美援朝精神”
從火炕暗房、碗筷沖洗的艱苦歲月
到瞬間定格、即時成像的數字時代
變化的是攝影設備
不變的是對英雄的敬畏與緬懷
越來越多的年輕記者接過精神火炬
行走在當年的戰地遺迹上
用鏡頭和代碼搭建起
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讓英雄故事在數字時代
煥發新的光芒
在這個屬於記者的節日里
看着胡明老人握着新相機的模樣
小花更加感受到“記者”二字的厚重
70年前,他以鏡頭為槍
在朝鮮戰場的炮火中
搶拍戰友的青春面龐
70年後,年輕記者們
帶着他的初心出發
用直播、AI、VR技術
讓英雄故事穿越時空
讓無名烈士歸鄉之路不再漫長
記者,從來都不只是“記錄者”
他們是戰火中逆行的勇士
是和平年代裡守護記憶的匠人
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這些被記錄下來的瞬間
無論是炮火中的背影、尋親時的淚水
還是平凡生活里的感動
最終都會匯聚成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成為永不褪色的精神財富
今天,讓我們向所有記者致敬:
致敬你們翻山越嶺的腳步
致敬你們穿透迷霧的目光
致敬你們筆下有溫度
鏡頭有力量
願我們永遠記得
每一次快門按下
每一個文字落筆
都是在為時代存檔
為正義發聲、為精神續航
快門為證,初心相傳
祝所有記者節日快樂
願我們永遠與真相同行
與光明相伴!
各位戰友
2026年《中國退役軍人》雜誌
已開啟訂閱通道
↓↓↓
文章來源:中國退役軍人(ID:zgtyjr)。轉載需註明來自“中國退役軍人”微信公眾號,否則視為侵權。
素材來源:中國退役軍人綜合新華社、山東衛視、齊魯網、齊魯前哨
作者: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實習記者孫韓琦
原標題:《94歲戰地記者,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
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退役軍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