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政策風波,正讓英國保守黨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事情源於今年五月提出的一項移民法案草案。
根據這份草案,數十萬長期在英國合法居住的普通人可能面臨被剝奪居留權的風險,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可能受影響的人群中,不少恰恰是保守黨自己的支持者。
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保守黨內部在移民問題上的深刻分歧,更引發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了爭取選票而推出的政策,會不會反而讓執政黨失去更多支持?
隨着輿論持續發酵,這場政治博弈正在演變成一場關於公平與包容的全民討論。
政策風波
保守黨最近幾個月面臨一個棘手問題:如何爭取反移民選票,同時不傷害自己的支持者?
今年5月,保守黨提出了一項“驅逐法案”草案,計劃取消收入低於38,700英鎊或申領福利者的“無限期居留權”。
此項政策未對福利類型加以區分,國家養老金與生育津貼皆被囊括其中,如此做法,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憂慮。
牛津大學移民觀察站的數據顯示,英國約有280萬人持有永久居留權,其中43.1萬人是非歐盟公民。
眾多永久居留權持有者來自英聯邦國家,諸如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他們在英國工作生活多年,已然紮根於此,部分人甚至擁有在大選中投票的資格。
智庫“英國未來”的主任桑德爾·卡特瓦拉指出,英國印度裔群體是保守黨近年來少數取得進展的支持基礎,而這項政策恰恰威脅到他們。
保守黨內部很快便察覺到,此次嘗試恐是“作繭自縛”,政策草案甫一問世,便遭遇強烈抵制,連保守黨自身的選民也陷入迷茫,對這一舉措深感費解。
有評論稱,此舉折射出保守黨在移民問題上的首鼠兩端之態,他們既妄圖拉攏反移民情緒高漲的選民,又忌憚失去傳統支持群體,在兩者間搖擺不定。
選民之聲
在倫敦西北部的哈羅東選區,保守黨在2024年大選中唯一得票率超過50%的選區,當地居民對驅逐政策表示強烈不滿。
2024年7月10日,在哈羅的肯頓路,一些保守黨支持者公開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希娜·沙阿是一名現任保守黨選民,她對尋求庇護者享受“免費住房和所有福利”感到不滿,但認為剝奪人們的永久居留權是不可接受的紅線。
“不,不,”沙阿說,“如果我們都得離開,那這個國家誰來工作呢?”她的看法代表了許多移民家庭的心聲:他們已在英國工作、創業和養家糊口數十年,突然面臨被驅逐的威脅。
更為複雜的是,1972年伊迪·阿明將亞洲人逐出烏干達後,部分選民以難民身份來到英國,此後,他們又遭受保守黨議員伊諾克·鮑威爾的歧視,後者反對對他們進行重新安置。
這段歷史讓政策顯得格外敏感,曼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羅布·福特警告說,驅逐政策可能導致家庭分離,父母與孩子分開,祖輩孤立無援。
“所有參加永久居留計劃的人都不會被孤立,”福特說,“他們都有家人,其中很多人會與英國公民結婚。”
黨內分歧
保守黨內部於移民及永久居留權問題上,裂痕漸顯,成員觀點分歧顯著,致使黨內出現明顯分裂態勢,這一狀況或對該黨後續決策與發展產生諸多影響。
英國傳統移民政策,更側重於考量申請者可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而非構建一個基於種族或身份屬性的“種族國家”,彰顯以貢獻為導向、淡化身份差異的理念。
然而,政策旋即遭遇反彈。凱米·巴德諾克的辦公室起初力挺林的觀點,可僅僅過了兩天,巴德諾克便態度轉變,稱林的講話“有失精準”,還着重強調“我們認為不應追溯過往”。
她表示,保守黨將花時間“確保我們所有的政策都前後一致”。
但壓力來自改革黨,奈傑爾·法拉奇毫不掩飾其意圖:徹底廢除永久居留權,並“驅逐”數十萬在英國合法居住多年的人。
儘管官方術語“驅逐”通常僅用於遣返罪犯,即使保守黨最終選擇反移民選票,這種政治考量也充滿風險,尤其在萊斯特東和哈羅東等選區,那裡有大量印度裔和移民選民。
保守黨的移民政策不僅暴露了黨內分歧,還凸顯了政治策略與道德責任的衝突,在爭取選票的同時,如何平衡公平與包容,成為保守黨必須面對的挑戰。
結語
這場圍繞移民政策的政治博弈,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困局。
保守黨在選票壓力與執政倫理之間的搖擺,不僅暴露了其內部難以彌合的分歧,更讓數百萬長期在英國安家立業的人們陷入不安。
當政治算計凌駕於基本公平之上,這樣的政策註定難以走遠,或許正如批評者所言,一個試圖通過驅逐建設者來贏得支持的政黨,最終失去的將遠比賽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