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乎大量美國民眾基本生計的危機,曾在特定時期引發多方博弈。
特朗普政府計劃暫停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福利發放,這一決定不僅觸動了眾多低收入群體的利益,還迅速引發了連鎖反應。
從美國農業部表態稱該計劃資金告急並推卸責任,到多個州聯合採取法律行動反抗,再到司法系統介入作出關鍵裁決,整個事件圍繞着福利能否繼續發放、誰該為此負責展開。
這場風波背後,是千萬人面臨的飲食保障問題,也牽扯出政府停擺帶來的一系列民生難題,各方態度的轉變與行動,都讓這場危機的走向充滿看點。
25州抱團起訴
這場牽動全美八分之一人口的民生風波,早在10月28日就已埋下伏筆。
當天,25個州聯合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堅決反對特朗普政府計劃在11月1日起暫停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福利發放的決定。
這些州的代表在起訴書中明確指出,即便政府處於停擺狀態,聯邦層面也負有發放食品福利的法定義務。
這一訴訟的背景是美國農業部10月25日的公開表態,該部門在官網宣稱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資金的井已經乾涸”,無法繼續提供支持,還把責任直接推給了民主黨。
要知道這個被俗稱為“食品券”的計劃可不是小項目,它每月要投入約80億美元,撐起4200萬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飲食需求,其中大部分人收入都低於貧困線。
佛蒙特大學的食品政策教授梅蕾迪絲・奈爾斯都直言,讓運行六十多年的民生項目中斷,這在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先例。
面對起訴壓力,美國農業部最初的回應相當強硬,他們在給《福布斯》的郵件里再次把責任甩給民主黨,堅持聲稱沒有辦法繼續發放福利,完全無視25個州的訴求。
這種態度很快引發了更廣泛的不滿,一些地方機構和非營利組織也在10月30日加入維權行列,在羅德島州對農業部單獨提起了訴訟。
法官接連出手
10月31日成了這場危機的轉折點,這一天,美國政府停擺剛好進入第31天,羅德島州聯邦地區法官約翰・麥康奈爾率先作出裁決,直接推翻了農業部的決定。
他在裁定中明確表示,聯邦政府拒絕動用應急資金的做法是“武斷的”。
很可能對民眾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必須立刻動用國會此前撥付的60億美元緊急資金,給符合條件的民眾發放部分福利。
麥康奈爾還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讓政府儘快排查其他可用的聯邦資金,即便國會沒通過新的撥款法案、停擺狀態持續,也得想辦法保障福利發放。
幾乎在同一時間,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官英迪拉・塔爾瓦尼也發布了類似命令,明確特朗普政府無權中斷這項福利的發放。
更關鍵的壓力來自另一位聯邦法官的傾向性意見,這位法官雖然沒有直接下令發錢,但在10月31日明確表示,25個州的起訴“很可能勝訴”,特朗普政府停發福利的做法涉嫌違法。
他還給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特朗普政府必須在11月3日前書面說明情況,哪怕只能發一部分錢,也要明確告知是否會按時發放。
司法系統的密集行動顯然打了特朗普政府一個措手不及。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們一直堅稱農業部沒有動用應急資金的合法權限,理由是“這筆錢本是留作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的”。
但面對兩位法官的明確裁決,政府的立場開始鬆動。
特朗普鬆口轉彎
10月31日當天,特朗普本人終於公開表態。
他在“真實社交”網站髮長帖說自己不希望美國人“挨餓”,已經指示白宮律師團隊緊急行動,向法院尋求明確的法律指引,搞清楚政府如何“儘快合法”地為這個民生計劃撥付資金。
這種態度和此前的強硬辯解形成了鮮明對比,顯然是法官的裁決起到了關鍵作用。
特朗普在帖文中還透露,政府律師之前一直認為沒有合法權限支付這筆錢,但現在他的態度很明確,只要法院給出適當指導,就願意推進資金髮放。
不過這種轉變並沒有立刻解決問題,《華盛頓郵報》11月1日的報道顯示,已經有民眾開始面臨買不到食物的困境,福利延遲發放的影響已經顯現。
這場民生危機的根源還是持續的政府停擺,在這31天里,參議院已經十幾次推動相關立法試圖結束停擺,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除了4200萬民眾的吃飯問題,停擺還讓超50萬聯邦工作人員被迫休假,另有50多萬人只能“無薪上班”,多個抗擊貧困的聯邦項目都面臨資金枯竭的風險。
《紐約時報》的分析指出,即便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福利能在11月某個時間點發放,已經暴露的問題也值得警惕。
政治僵局正在實實在在衝擊美國的千家萬戶,從食品保障到醫療服務,越來越多民生領域開始受到影響。
而特朗普政府雖然鬆口要找法院“要說法”,但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打破停擺僵局,這顯然不是一紙裁決就能實現的。
結語
這場圍繞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危機,雖因司法介入和政府態度轉變暫得緩解,但並未真正解決根源問題。
政府停擺暴露的民生保障漏洞,4200萬低收入群體面臨的飲食困境,以及各州與聯邦之間的博弈,都折射出美國民生體系的脆弱性。
即便福利後續恢複發放,短期內民眾遭遇的生活衝擊仍難完全消除,而類似的危機隱患並未徹底消失。
這一事件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民生政策的穩定與執行,不僅關乎個體生存,更影響社會根基,如何避免政治博弈波及民生,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