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跨系師生移地澎湖實作 探索藍碳海草牀復育新契機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8 16:02:01)為落實淨零永續與循環經濟教育,國立東華大學於2025年9月1日至6日結合多系所師生共同參與「垂直整合專題(三)-科技農牧與循環資源再利用」課程,展開澎湖馬公地區之移地教學與實習。此次課程聚焦海草牀生態認識與藍碳碳匯效益探究,並結合海洋廢棄物與水產剩餘資材的循環利用,實踐藍碳復育行動。

本次移地教學特別感謝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中心冼老師與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專業人員的指導,不僅深入講解澎湖主要海草物種如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與甘草的生態分布與功能,亦帶領師生實地參與海草復育操作。授課老師強調,在復育過程中應盡量多樣化種植不同品種,以提升生存率並維持生態穩定性。課程中亦介紹如何透過水產廢棄資材如牡蠣殼進行棲地底質改善,包括調節水體酸鹼度、提升海草定植穩定性等,有效串連生態與循環材料的永續應用。

參與實習的魏駿宇同學表示:「從對海草的陌生到親手種植,整個過程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些微小行動對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或許對大自然來說,我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這可能就是未來無數海洋生命的搖籃。」陳傑威同學提到,「感謝東華教學卓越中心與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江東隆主任帶領的USR團隊共同打造此跨領域學習機會,讓永續不只在教科書中,而是親身參與」。

課程指導教師兼能源科技中心白益豪教授指出,海草牀作為天然的碳匯,在碳封存與生物多樣性維護中扮演關鍵角色。「復育海草牀,不僅可增加碳匯總量,有助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更能打造健康、豐富的海洋棲地。」透過此次實作,學生不僅學會技術,更理解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如何具體落實於地方海洋環境中。同時,也特別感謝工研院公益計畫的支持,以及工研院量測中心在本課程中的協力參與。期盼未來能在其專業量測技術的協助下,持續強化對海洋碳匯的計量與監測,提供更精確且科學化的數據基礎,助力臺灣藍碳行動朝向國際接軌與淨零目標邁進。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與工研院技術團隊合影。(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提供)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淺灘種植海草實務操作體驗。(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提供)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海草種植操作演練(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提供)。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海草分選之實務操作(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提供)。

水試所冼宜樂老師進行海草復育相關經驗與說明(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提供)。


標題:東華大學跨系師生移地澎湖實作 探索藍碳海草牀復育新契機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