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持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首位,近年來不吸菸肺癌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引發醫學界關注。最新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的跨國研究顯示,空氣汙染是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分析全球28個地區871名不吸菸肺癌患者的組織,發現居住地區PM2.5年平均濃度越高,肺癌腫瘤中的基因突變數量就越多,兩者呈現明顯關聯。此外,二手菸、油煙及職業暴露等環境因素也可能增加肺癌風險。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表示,空氣汙染作為肺癌危險因子,過去已有許多間接臨牀研究證實兩者的相關性。他特別提醒,家族史代表綜合性風險,不僅反映基因相關影響,也代表從小生長在相似環境中所受到的致癌因子刺激,因此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需特別小心。

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郭志熙指出,不吸菸且年輕化的肺癌趨勢確實正緩慢上升。他認為PM2.5等空氣汙染物質及其他化學成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研究最廣泛的仍是懸浮微粒PM2.5,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非吸菸者肺癌上升的趨勢。
在這項跨國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教授在分析全球數據時,於台灣患者樣本中發現了一個極不尋常的現象——一種與「馬兜鈴酸」暴露相關的基因突變特徵「SBS22a」,但在香港肺癌患者身上卻未發現。研究也顯示,雖然接觸二手菸的非吸菸者肺癌腫瘤突變數量略有增加,端粒也縮短了,但其突變效應遠不如空氣汙染顯著。
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祖豪解釋,肺癌風險中,外在環境因素最常見的是吸菸,包括一手菸和二手菸,這在西方國家仍是絕對主因。其他風險因素包括PM2.5空氣汙染、油煙(特別是大火熱炒、頻繁油炸者)以及職業相關暴露。
近年來,國健署已將低劑量電腦斷層列入五癌篩檢之一,為具備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提供篩檢補助。隨著民眾篩檢意識提高,許多早期肺癌得以及早發現。劉祖豪提醒,並非所有肺部結節都需要手術處理,醫師會綜合考量結節大小、位置及變化速度等因素做決定。他舉例說,即使腫瘤小於0.8公分,若一年內從0.3公分快速成長至0.6公分,也可能需要考慮手術。
醫師最後提醒,肺癌被稱為新國病且初期難有明顯徵兆,民眾應評估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標題:台灣不吸菸得肺癌真相 國際期刊揭露28地研究結果 與空汙有關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