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16 16:02:06)

佛光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執行長周鴻騰副教授(農業部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專業師資雙認證)領銜「糧心好食」永續行動計畫,攜手慈心基金會北區吳雪美課長、佛光大學蔬食系施建瑋副教授及廚師學生團隊,於2025年8月10日正式聯手啟動。透過推動友善耕作、食農教育與產銷連結,暖心協助綠色保育農友度過滯銷困境,並引領社會大眾關注與支持永續消費,共同守護大地與餐桌的未來。該計畫以「糧心好食」為核心價值,深植《地球憲章》精神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展現從理念到行動的永續實踐力。
本次行動聚焦兩位面臨重大生計挑戰的綠保農友。台南官田的林丙火先生為保護瀕臨絕種的水雉(菱角鳥),毅然放棄高收益作物,改種一年僅收成一次的友善四角菱,卻因主要銷售通路停擺,導致逾1萬公斤去殼菱仁嚴重滯銷。花東地區的林建中先生與契作夥伴,原本供應生技公司紅藜原料,卻因訂單取消,面臨逾15公噸紅藜庫存堆積。這些農友的努力,呈現出生態保育與經濟生計間的拉扯。他們放棄化肥與農藥的慣行模式,投入友善耕作,成本高昂卻尚未完全由市場端給予合理價格。消費者認知不足、行銷資源有限,更加劇了農友的困境。
施建瑋副教授解說,運用綠保農友友善耕種的臺南官田菱角及花東紅藜為主題,從產地到餐桌,設計五道創意料理,帶領45位慈心義工,大家一起共學、共煮、共食「菱角蒲燒鰻紅藜飯」、「菱角蘑菇濃湯」、「菱角五彩蔬」、「椰香菱角塔」、「蜜汁菱角酥」等。施老師示範友善農產品如何融入日常飲食,全程採用綠保農友食材與裏仁調味料,強化品牌與理念連結。同時也讓蔬食系的同學參與活動增加實際經驗,可說是一場充滿知識、人文的美食體驗。餐後,全體參與者齊聚百萬興學紀念館,由知靜法師帶領誦讀星雲大師【為農漁勞工祈願文】,在感恩與祝福中深化「糧心好食」精神層次,凝聚守護大地與生命的使命感。
慈心基金會吳雪美課長進一步闡述,「綠色保育標章」乃是以友善土地與永續生產為核心,媒合專家技術輔導與市場通路,協助農友落實無農藥、無化肥的生產方式,並保護棲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綠保標章是一張認證,也是一套完整的生產管理與社會責任機制,讓消費者透過選購產品,直接支持農友守護環境的行動。目前已促成全臺數百位綠保農友投入生態農業,涵蓋稻作、蔬果、茶葉等多元品項,串聯產地與餐桌的鏈結。更重要的是,慈心以「四生理念」貫穿行動:生態守護自然、減少人為破壞。生產兼顧品質與經濟收益,讓農友有尊嚴地維生。生活推動社會關懷與公平交易。生命以佛法慈悲為本,促進人心淨化與眾生和諧。
周鴻騰副教授總結,「糧心好食」永續行動計畫深植《地球憲章》之尊重生命與看顧大地、保障生態完整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合作的核心理念,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密切呼應,形成整體而具體的實踐架構。本計畫所有推動成員皆認同「糧心好食」是一個具體可操作且可擴散的永續模型。融合慈悲護生、健康永續、教育啟迪與互助共好,成為串聯產地與餐桌的整合平台,促進理念與實踐合一,推動社會永續與人間淨土的構築。當下與未來,佛光大學與慈心基金會將深化合作,結合滴水坊蔬食餐廳及多元通路,建立支持綠保農友的穩定採購管道,鼓勵企業、學校及機關團體採購綠保食材,形成跨界協作平台,讓更多人品嚐的不僅是美味,更是對土地與生命的真誠承諾。計畫主持人周老師以「糧心好食」為題,書寫一首詩以表達心意:「糧心一念動慈航,護生扶農互助強。同廚共煮情深味,共嘗慈心綠保糧。五穀豐登今共許,人間永續遍佛光。」
「糧心好食」永續行動計畫有助於促進友善耕作與綠色保育中,對應SDG 8(促進體面工作與經濟成長),透過協助綠色保育農友克服滯銷困境與穩定生計,落實社會經濟的公平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同時結合SDG 4(優質教育),以食農教育深化公眾對永續的認知與參與,推動從個人、家庭到全球的整體關懷,彰顯永續教育的重要性與擴散性。(3)積極推動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保護陸域生態系統(SDG 15)、氣候行動(SDG 13),強化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並提升社會大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視,呼應維護生態完整與土地永續利用的願景。(4)配合透過跨界整合學術、公益與產業資源,強化夥伴關係(SDG 17),共同推動永續發展的力量,展現合作與責任精神,實踐佛法、環境、社會與經濟四重基線的綜合願景。
標題:佛光大學攜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啟動「糧心好食」永續行動計畫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