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自殺已連續多年位居25至44歲青壯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去年更攀升至第二位。這個理應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與潛力的階段,為何卻成為心理危機的高期?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教授分析,男性自殺者深受「毒性男性文化」影響,女性自殺者的原因則較多元。
單身、處於社會孤立 青壯男性最難開口求助
張書森提到,去年一項針對138位25至44歲青壯族群的自殺個案相關因素的研究分析,其中男女比率各佔一半,研究的結果顯示,男性自殺者中有8成處於未婚狀態,且高達3至4成在生前與親友斷絕聯繫,長期處於社會孤立的狀態。由於社會連結具有心理保護作用,但當連結全都斷鏈,卻又難以主動求助時,就容易發生憾事。
台灣男性對外求救的機制偏弱,「在西方社會,人們會自然地說『I got a support』(我得到了支持);但在台灣,我們很少聽見這樣的表達。」張書森指出,這種差異尤其反映在青壯年男性身上,深受社會期待束縛,往往難以啟齒求助,背後凸顯的是根深蒂固的「毒性男性文化(toxic masculinity)」。
張書森說,亞洲社會普遍要求男性「不能示弱」、「凡事靠自己」,雖然強調男性要獨立與堅強,但無形中也剝奪了男性尋求支持的權利。相較之下,女性的自殺成因較為多元,顯示角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截然不同。
親友身心困擾急救術 心理CPR:傾聽給鼓勵
當親友、同事出現身心困擾時,應該如何協助?張書森表示,去年台灣引進適合一般民眾學習的「心理健康急救」方案,其核心的觀念就是「心理CPR」,口訣則是簡單又溫暖的「傾,聽,給鼓勵」。
傾:主動靠近。當人陷入困境時,往往難以主動求助。此時旁人要主動伸出援手,先觀察對方是否有焦慮、或藥物濫用等問題。
聽:專注傾聽。面對當事人的消極言語,不必急於給建議,而是耐心聆聽5分鐘。這短短5分鐘的傾聽,往往能給予最大的支持,成為轉危為安的關鍵。
給鼓勵:給予支持與資訊,鼓勵當事人尋求專業或非專業的協助。
期間自殺率下降 有人「陪伴」可降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2020至2021年間,台灣整體自殺率略有下降,尤其青壯年族群最為明顯。張書森指出,這可能與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有關,使得有自殺念頭者較難付諸行動,顯示「身邊有人」是重要的保護因子。
「我自己曾經是精神科醫師,深知自殺是多重原因導致的結果,並非受疾病影響。」張書森強調,心理健康問題不分性別、年齡、職業,應建立一個友善求助的環境,讓每個人都知道:困難時,有權利尋求幫助。
目前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文山區、北投區、信義區與南港區設有6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隱私、溫馨的諮商環境,以及多元的心理衛教活動,讓市民面對困境時「找得到、用得到」。
此外,「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可以在第一時間提供心理支持,當親友不知道如何幫助當事人的時候,也可以打這支專線求助,幫助有需要的人接觸專業資源。
元氣最愛問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標題:元氣最愛問/25至44歲 青壯年心理危機攀高峰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