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產業…關稅海嘯第一排 受日、韓夾… 競爭力惡化

台灣對等關稅稅率暫為20%,關稅加上日圓貶值,不利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圖/AI生成

台灣對等稅率暫為20%,昨(1)日有智庫分析,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日韓為台灣在市場主要競爭國,關稅加上日圓貶值,不利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飲料食品產業主要競爭國為日本、印尼和越南,稅率都較台灣低,亦面臨壓力。

至於半導體等電子產品等關稅,報告指出,涵蓋在232條款中,尚不受20%對等關稅影響。

對等關稅對個別產業衝擊
對等關稅對個別產業衝擊

這份報告是由經濟部技術司委由旗下智庫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進行初步分析。經濟部昨日強調,該報告僅是內部預先研析,並非最終評估報告。

報告指出,台灣電子零組件產品主要以售後市場為主,與日韓汽車零組件主要產品方向不同,短期較無明顯衝擊,但長期須關注日韓廠商是否切入售後市場,同時亦須注意美墨關稅協定。至於資訊硬體業因產能多已移往競爭國,包括越南、泰國、墨西哥設廠,可彈性調配產能。

根據報告分析,日、韓對等關稅稅率15%,台灣與之相較,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競爭力「惡化」,甚至點名工具機在關稅、日圓貶值、新台幣升值壓力下,美國市場將形同棄守;飲料食品業因面臨對手國日本、印尼及越南關稅15%至20%,也面臨壓力。

上述五大產業被認為在美國市場競爭增強,不利我國產品價格競爭力,也就是直接衝擊的產業。

至於扣件、水五金、手工具、汽機車零組件、資訊硬體、電子零組件、通訊、半導體、鋼鐵、醫療器材、製藥、食品及生技特化則列為「持平」,主要是美國對鋼鋁課徵50%關稅,扣件、水五金及手工具等競爭國為中國大陸,另外資訊硬體、通訊產業都有全球布局,可彈性調配產能因應。

此外,報告將紡織列為唯一競爭「趨緩」,主要是紡織業多已在設廠,東南亞稅率已底定,且符合預期,客戶訂單回流。

報告分析,對等關稅20%將造成台灣產業產品輸美成本增加,影響產業獲利能力;台廠可能嘗試改由第三地轉運,將使貿易流重新配置。同時因台灣關稅較高,促使產業加速往其他低關稅國家移動,甚至往日本或美國投資,導致產業外移,甚至研發中心及人才外移。


標題:五大產業…關稅海嘯第一排 受日、韓夾… 競爭力惡化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