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束發,爲何現代的古裝劇偏愛頭頂束發,後發披肩的陰陽頭?

隨着以古代題材爲背景的影視劇的逐漸流行,觀衆的目光已不再局限於劇情的發展和人物間的感情糾葛,更多地關注劇中人物的造型、妝發、服裝等一系列細節。這些元素不僅成爲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更是激發了許多人模仿的欲望。最近,漢服文化的興起正好驗證了這一現象的廣泛影響。

然而,隨着這一潮流的到來,也引發了關於傳統規範是否被遵循的激烈討論。曾經,漢服的穿着和搭配方式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人認爲這些現代化的設計偏離了古代的真實形制,甚至有些聲音指責這種做法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同時,服裝的改動是否適宜,及穿着是否符合場合要求,常常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

除了引人注目的衣物,古裝劇中的配飾也是觀衆熱議的對象,例如鞋襪、發型等。近期,一種在古裝劇中常見卻引起爭議的發型——“陰陽頭”,开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發型之所以被形象地稱爲“陰陽頭”,是因爲它在古代男子的發型要求和美感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滿足了傳統束發的需求,又保留了一半飄逸的長發披肩,顯得有些不合常理。

現代人因無法使用自己的真實發型來完美呈現這些復雜造型,往往依賴假發來完成造型。然而,這種使用假發打造的發型,通常由於假發表面的光澤感過於光滑,使得這種一半束發、一半披發的發型顯得極爲不自然。許多觀衆對此提出批評,認爲這種設計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感,使得影視作品顯得不真實,甚至讓人產生“出戲”的感覺。

展開全文

長發在古代的意義深遠,成爲了古代男子與現代人的重要區別之一。在古代,頭發被視爲身體的一部分,是由父母所賜,隨意修剪或剃發被認爲是不孝的行爲。因此,古代男子往往自幼开始蓄發,直到成年時,頭發才成爲他們身份的象徵。

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標志着他們進入成年,开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這個轉折點通常通過“行冠禮”來標志,其中的“冠”指的就是成年男子需要佩戴的帽子。家長會請一些有威望的人士爲孩子戴上冠帽,象徵着孩子已成長爲成熟個體,能夠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和行爲。

從這一時刻开始,男子的發型變得尤爲重要。對於年輕的孩子來說,長發主要是爲了方便日常生活,避免頭發妨礙活動,因此常常將頭發束起。而在古代社會中,禮儀規範極爲嚴格,男子成年後的裝束和發型也需與社會地位和身份相符,從周朝時期开始,禮儀的要求逐漸趨於完善,男子的發型也开始有了明確的規定。

到了成年後,男子需要“束發”並加冠,這個過程也被稱爲“行冠禮”。束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全束”,即將整頭頭發完全束起,簡潔幹練;另一種是“半束”,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頭發分爲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束起,另一部分則披肩留長。

盡管每位成年男子都要經過“束發加冠”的儀式,但由於貧困家庭的孩子無法承受昂貴的“冠”,他們的冠禮通常會有所簡化。富貴人家則能更爲正式地進行冠禮,通過一系列的儀式彰顯其社會地位。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加冠”時使用的材料和方式有所差異,這使得發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隨着時代的發展,發型也發生了變化。秦漢時期的男子發型,我們可以通過兵馬俑來觀察到,雖然兵馬俑的發型多種多樣,但普遍是全束的形式,且根據職務的不同,發型有所差異。在清朝,最具代表性的發型是“禿瓢”,即前額的頭發完全剃光,後腦勺則留下一條長長的辮子,這種發型成爲了當時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許多古裝劇,尤其是那些帶有仙俠或奇幻元素的作品,雖然依然以“古代”爲背景,但由於歷史跨度極大,涉及的時間段可能橫跨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發型、服飾甚至禮儀的差異非常明顯。這種模糊的時間线使得古裝劇的考證工作變得困難,許多劇集爲了迎合觀衆的視覺需求,往往會加入不符合歷史背景的誇張元素。

尤其是一些虛構的古裝劇,它們不再拘泥於真實歷史,而是以“架空”的形式創造出各種離經叛道的設計,如“陰陽頭”這樣的發型,極大地拉开了歷史與虛構之間的差距。相較於嚴謹考證過的古裝劇,一些以感情爲主线的劇集,其妝造設計未必能准確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古代的發型與文化,不如親自走進博物館,翻閱當時的史書和文獻,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們發型所承載的文化溫度。\”

}


標題:古人常束發,爲何現代的古裝劇偏愛頭頂束發,後發披肩的陰陽頭?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