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網站)台灣藺草編織已有數百年歷史,據文獻記載,早在清雍正5年(西元1727年),平埔族原住民婦女便在大安溪下遊採集野生藺草,曬乾壓平後編織成生活用品。
隨著漢人移民開墾,逐步學習並改良技術,藺草編織漸漸發展為地方產業。
苗慄縣苑裡鎮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所產藺草質地細緻、堅韌耐用,吸濕性佳,經曝曬處理後色澤金黃、香氣自然,適合製成帽子、草蓆等產品,苑裡也因此成為台灣藺草編織的重鎮。
日治時期,藺草編織品受到日本政府重視,在政策鼓勵下,台灣藺草帽年產量高達1,600萬頂,成為當時僅次於糖與米的第三大出口商品;直到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藺草製品外銷市場面臨萎縮危機。

民國44年,時任苗慄縣婦聯會理事的鄒靖向蔣總統夫人宋美齡請命,建議童軍帽改用藺草編織,曾一度挽救帽蓆產業。但60年代後,台灣工業化加速,塑膠製品興起,藺草製品逐漸被取代。苑裡許多婦女轉往工廠就業,藺編技藝與人力迅速流失,產業走向沒落。
近年在文化保存與文創推動下,藺編再受重視。地方藝師與社區團隊投入傳承,結合設計與觀光,開發具地方特色的產品,讓傳統工藝重現風華。
想看更多台灣藺草編織的照片,立即到。1140716


標題:開箱老照片》台灣藺草編織的百年興衰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