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鐵皮違建難合法 盼放寬規定

高山風景宜人,但建築法規限制多,鐵皮違建造就山區「最美麗的風景、最醜陋的建築」現象。記者陳俊智/攝影

高山風景宜人,但山區建築亂象多,桃園市復興區家戶逾1成為列管、台中市和平區原鄉建築也多是鐵皮違建。原民想修建,不僅須取得建築師設計與簽證,還要做水土保持,負擔沉重,盼放寬原鄉建築規定。

桃園市復興區是泰雅族原鄉,早年多以竹子搭建,人口增加就在旁邊空地再搭一間,之後改用磚造和水泥,但也面臨山林水保法規要求,形成山區「最美麗的風景、最醜陋的建築」樣貌。

泰雅族人陳文浪40多年前花50萬元將老家竹屋改建成磚造平房,因使用農地變違建被罰款,如今老屋漏水靠鐵皮覆蓋,牆壁水泥多次修補仍裂開,冬冷夏熱。他說,想花錢大修,但又怕錢花下去被認定是新違建,到最後連家都沒有。

泰雅族人劉光明表示,早期族人在山上蓋房子為了省錢,十幾坪的房子只申報三、五坪建地,其他申報農地,結果超出建地範圍的房子都成了違建。鐵皮違建除了材料便宜,搭建拆解都方便,若被舉報要拆除,材料還能回收轉賣變現。

山區違建也在台中市和平區原鄉上演,中市議員古秀英說,原民是經濟弱勢,原鄉建管限制多,不利原民部落發展;她盼在安全前提下,政府能統一放寬原鄉建築規定,或適度在原鄉蓋有原民特色的社宅。

桃市府為此擬訂偏遠地區簡化建築管理辦法,未來復興山區3層樓以下、總樓地板面積不超過495平方公尺的建物,經原民局認定具原民傳統特色,建照由建築師簽證即可,不一定要由建築師設計,簡化申請建照作業,目標9月施行。

桃園市原民局長巴奈・母路說,此次簡化建管辦法,可降低建築修建成本,減輕族人負擔,更有助於保留傳統建築特色與文化。

都發局長江南志說,適度放寬可改善偏遠小基地要花大錢設計簽證的困擾。


標題:原鄉鐵皮違建難合法 盼放寬規定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