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濕度變高,食品安全危機也悄然升溫。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有些食物看起來乾淨,但其實已經被黴菌污染,長期攝取這類產品恐增加罹患肝癌、膽道癌等疾病風險,因此日常飲食需特別注意。食尚手搖祭,12品牌買一送一!
環境潮濕容易黴菌污染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指出,受氣候變遷影響,潮濕環境日益普遍,導致黴菌污染問題升溫。研究發現,起司若保存不當,可能含有黃麴毒素和赭麴毒素A,這些毒素具有肝毒性與腎毒性,黃麴毒素還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3食物藏致癌隱憂
歐洲一項大規模研究追蹤數萬名民眾的飲食數據,發現一種常見的黴菌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與肝癌的發生風險有明顯關聯,特別是在玉米、小麥、早餐穀片等食品中最為常見。
劉博仁強調,黴菌毒素並非如一般細菌會引起急性中毒,而是透過長期低劑量的慢性攝取,逐漸影響肝腎功能和免疫系統,甚至可能導致基因損傷與癌症。這些無色無味的毒素,即使經過加熱處理也未必能完全破壞。
看更多:不沾鍋有毒嗎?塗層脫落還可以用?專家給答案:盡量別煮2食材
4食品容易受潮須注意
為避免黴菌毒素危害健康,劉博仁建議民眾避免吃發黴的食物,因為即使切掉發黴部分,毒素可能早已擴散。另外,須留意食物保存期限與保存方式,特別是穀物、堅果、起司、豆類等容易受潮的食品。
劉博仁也建議,要注意居家環境濕氣問題,避免黴菌在潮濕空間繁殖。此外,應選購經檢驗合格、具品質保障的乳製品、穀類與調味品,並保持飲食多樣化,避免偏食造成單一來源的毒素暴露風險。
▲黃麴毒素常見於玉米與穀物等。(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劉博仁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dol5hqwge/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