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3日電)樂園裡的一場塵爆造成499人燒燙傷,面對如此大量的燒燙傷者,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經歷了政府、醫療與民間體系總動員攜手服務傷者,也見證了每個傷者的努力,和社會的改變。
回想起2015年6月27日的那個夜晚,社工出身、如今擔任陽光基金會執行長室專案經理賴秀雯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正在淡水上課,整晚都聽到救護車的聲音,一輛又一輛。
直到回家看到電視新聞上不斷更新的受傷人數,賴秀雯驚覺,「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除了不可置信,腦中浮出的另一個想法是「完了,那接下來怎麼辦?」
事發隔天啟動應變 一個月內建構完整服務網
賴秀雯當時在陽光基金會工作10年,熟知基金會對這種大規模燒燙傷的事件有標準應對流程;然而,以她對台灣北部醫療資源的熟悉,仍然認為恐怕很難容納這麼大量的傷患。
而且陽光基金會每年服務的燒傷及顏損人數也才400多人,面對如此巨大的案量,她坦言,「很難想像接下來要怎麼辦。」
然而各界的應變速度超乎她的想像。「隔天主管就啟動緊急應變,討論基金會可以做什麼」,賴秀雯說,政府也迅速成立專案管理中心,與陽光合作服務傷者。
陽光基金會成立於民國70年,長年服務顏損者及燒傷者,豐富經驗讓他們熟悉接下來傷友會遇到的狀況,即便如此,面對八仙塵爆造成大量的燒傷個案,每件事情仍如「趕鴨子上架」。
就連當時已是社工督導的賴秀雯都覺得每天忙到來不及回顧發生什麼事,「但是可以清楚感受到,政府、醫事人員也都想幫忙,知道是大家一起面對。」
在混亂中,他們快速進入醫院,協助支持在病房外焦急等候的家屬,舉辦座談讓家長們知道孩子接下來會面臨甚麼。隨著傷勢較輕的傷患開始準備出院,陽光基金會接下了「銜接傷者回到社區生活」的任務。
賴秀雯從專案管理中心轉到新北重建中心擔任主的,此時卻面臨了新的挑戰。

創新遊戲化復健 讓年輕傷友不再抗拒治療
賴秀雯說明,過去基金會服務的對象,多是小孩、老人,或遭遇工傷的成年人;但這次的傷者,卻有大量的年輕人。他們會擔心未來生涯、朋友互動受影響,有更多人則開始意識到,自己失去了本來完好的皮膚、本來擁有的功能,這些心結,導致他們很難再向前踏一步。
因此團隊努力發揮創意,將復健變成遊戲。他們設計了跳繩比賽,看誰可以跳最久,吸引大家訓練心肺能力;耶誕節更設計多個關卡,讓傷友在活動中伸展關節,看似是組隊參加的遊戲,其實全部都是在復健。
他們的心意,傷友也都看在眼裡,即使傷勢可能牽涉到五官、需要經歷多次手術,或是疤痕可能影響到咬合,需要反覆治療、復健才能好好說話與喫飯,甚至可能連骨頭變形了、再怎麼復健都不會跟原來一樣,他們仍以努力作為回報,開始一個個漸漸恢復。
在負向輿論中看見生命力 正向循環支撐專業服務
「你會在那個過程裡面,看到他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不只是1/499。」在重建中心看著傷友們復健,每天與傷友密切相處,在賴秀雯眼中,他們每個人都很認真的在生活著、在回饋著社會。
只是同時面對身體、心理上的挑戰,還有外界的眼光與「判決」,賴秀雯說,當時的情況對傷友來說真的很不容易。當他們要回到原本的職場、學校,更需要詢問的是,外界的社會是否預備好了。
當時,有個傷友拍下身上疤痕,在社群軟體Instagram上詳細紀錄,引來不少「這麼醜這麼可怕,你怎麼可以放上來」的批評;但也有人回饋,自己也有燒燙傷,卻一直認為要遮掩,看到有人願意秀出傷痕,因而感到被激勵。

意外讓更多人認識燒燙傷 期待更多同理與尊重
面對這場大型意外,陽光基金會除了台北原有的重建中心,也快速在政府協助下,增設民生及新北2個重建中心;並設立新北陽光家園,方便八仙傷者住宿洗護。更調度各地人力支援,還為此增聘了包含社工、治療師、心理師、教保生服員、壓力衣製作車縫員、社教人員等共127人。

所有服務資源在短短1個月內就大致底定的速度,以及傷友們在罵家屬、罵政府的聲音中,努力恢復的模樣,都成為賴秀雯的社工經驗中,非常重要的歷程。
全台燒燙傷發生率逐年下降,大眾透過八仙塵爆事件,重新認識燒燙傷是怎麼回事。當傷友在外面換衣服露出疤痕,被其他民眾看到時,對方可以不帶任何的歧視、輕視甚至同情,只是平實的問說,「這是燒燙傷嗎?」讓雙方平等對話,賴秀雯說,很希望在社會中,越來越聽見這樣的故事。(編輯:陳清芳)1140713
標題:塵爆10年重生/塵爆傷患同整年案量 陽光見證超越499人的努力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