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涵蓋了電池、光纖、電纜、光伏、電機、非家用照明設備等製造,2025年度共有344家入庫企業,佔到整體入庫企業數量的近1/20,2024年度營收合計3.11萬億元。無論企業數量還是經營體量,都是中國經濟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存在。
2024年,商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的研發投入平均值為4.19億元,研發人員平均值為687人,與上年相比“一降一升”。主要變動來自經營指標——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的平均值同比跌幅依次達到9.74%、63.35%和68.37%,主要由於光伏製造產業供需失衡,導致價格競爭激烈、整體利潤率下滑。
在2025年度top10企業中,研發投入平均值達到49.9億元,研發人員平均值為6540人——這兩項數據約為行業平均值的10倍。
其中,寧德時代是唯一研發投入(186.07億元)過百億元、研發人員(2.03萬)過萬名的企業。在如此體量之下,公司研發強度(9.72%)依然遠高於行業均值(5.98%),因此在研發投入維度得分高達57.48,與其他企業拉開近30分。與之類似,寧德時代憑藉規模優勢以及高歌猛進的市值表現,在企業發展維度得分19.1,依然大幅領先。
再看排名變化。陽光電源首次入圍前三,成為光伏賽道“老大”。2024年,陽光電源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同比增長約三成,增幅領跑榜單,它的研發投入主要聚焦於儲能系統、光伏逆變器、風電、氫能等核心業務的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
在光伏行業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陽光電源不像其他企業那樣布局產業全鏈條,而是專註於太陽能、風能、儲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電源設備,反而走出了不同的增長曲線,2024年度的營收(7.76%)和凈利潤(17.23%)保持增長,企業發展得分(9.107)相對領先。
上述趨勢延續到了2025年上半年——陽光電源繼續保持收入、凈利潤雙增長,同時將研發投入同比提升37.08%。
不同於陽光電源,特內科努未能抵擋光伏產業的低迷態勢,2024年經營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特別是凈利潤由正轉負,跌幅達156.24%,導致企業發展得分(6.717)處於top10的末位。但即便業績下滑,天合光能仍將研發投入小幅加大至55.58億元,在全行業中僅次於寧德時代。
進入2025年,為了應對持續的經營壓力,天合光能也不得不縮減研發投入了。
2024年度上榜的兩家光伏巨頭——隆基綠能和晶科能源,本年度排名分別下滑至第十一和第十四位。它們同樣受挫於光伏產業周期變動,2024年營收和凈利潤跌幅都達到兩位數以上。此外,隆基綠能和晶科能源2024年的研發投入都減少約35%,並在2025年上半年繼續壓縮(-15.15%、-56.95%)。
其餘落榜企業還有通威股份(從第十跌至第十九);新晉上榜者則包括欣旺達、國軒高科和珠海冠宇,上年度排名依次為第十三、第十一和第十四,整體變動不大。
附:
地緣政治衝突不斷,行業競爭螺旋升級。
在“不科創,無未來”的緊迫感中,中國企業一面加大研發投入,力爭上遊;一面加大對科創的傳播和營銷,對其科創活動和表現各有表述。從行業看,各家企業的科創力和科創表現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把截至2024年年底、運營主體/控股股東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多地上市情況按照“a股—港股—美股”的優先級,僅保留一家),以及少數未上市、但持續披露經第三方審計年報的公司合計7065家,劃入44個一級行業。
綜合企業披露的研發投入(資金、人員、強度)、研發產出(專利、標準、科技獎項)和公司發展(營收、營業利潤、凈利潤、市值)等約30個指標,每個指標項以行業最高值為分母、各企業數值為分子,計算各自的得分,再將各指標項的得分累加,我們排出了各行業的科創top10。
各行業的研發密集度、資金密集度、人才密集度不一,科創各有特色,企業也各有精彩。
南方周末研究員 曹妍
責編 黃金萍